阳光下融化的雪人:为啥尿酸越降越发作?
这是降尿酸药的一个正常反应。
因为对于长期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在其肌肉、皮肤、血管、器官以及骨骼内都沉积了大量的尿酸。用药之后,血液中的尿酸下降的同时,沉积在组织中的尿酸盐结晶也会逐渐崩解,掉落。
这些从一大块尿酸盐结晶上掉下来的尿酸盐颗粒,未能完全溶解于尿酸过饱和的血液中,部分会沉积到身体别的组织关节上,在关节等组织中产生新的结晶,产生新一轮的关节红肿热痛,即痛风急性发作。
就好比冬天堆的雪人,太阳出来之后雪人就开始融化,融化以后的雪渣就会一块一块掉下来。在雪人融化之前,这些雪渣掉落后又会以新的形态沉积起来。而这雪人就可以比喻为痛风患者体内的尿酸盐结晶,雪渣就可以比喻为被溶解掉的尿酸盐颗粒。
降尿酸过程是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只要阳光和温暖在,太阳下的雪人终究会溶化。规律使用降尿酸药物,身上堆积的尿酸盐也终究会融化,痛风发作也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饱和卤水析盐实验:尿酸升高也发作
血液中尿酸的饱和浓度为360~420μmol/L,大于该值,血液中尿酸便处于过饱和状态。对于长期痛风、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尿酸值往往在500~800μmol/L之间甚至更高。正因为如此,即使体表并没有可触及的痛风石,其肌肉、皮肤、血管、器官以及骨骼内也往往沉积了大量的尿酸。
原有浓度的尿酸值形成了既定的平衡,当血液中的尿酸突然升高,痛风患者体内现有的尿酸平衡被打破,加速进入软组织形成产生新的结晶,从而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
高尿酸血症+尿酸波动=痛风发作
痛风急性发作是怎么一回事?先来一波定义:尿酸在人体内水溶性很差,在多种诱发因素的影响下(尿酸波动、寒冷、体内pH值等),痛风患者体内原来已经接近饱和的尿酸,加速进入软组织形成结晶,导致身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造成急性炎症反应的过程。
尿酸发作的基础和前提是血液中尿酸处于过饱和状态(痛风,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在理想状态下,尿酸盐的排泄、组织沉积转移是一个缓慢平衡的过程。打破痛风患者既定的脆弱的平衡因素,均可引起痛风发作。
所以,可诱发痛风发作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尿酸浓度、pH值、温度、血液流速。
高尿酸血症+尿酸波动=痛风发作,这个公式在生活中,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1.降尿酸药→尿酸突然下降→痛风发作;
2.冠心病/肺结核用药/化疗药→利尿药、吡嗪酰胺、阿司匹林→减少肾脏尿酸排泄/尿酸生成过多→痛风发作;
3.暴饮暴食→摄入大量的嘌呤→血尿酸升高→痛风发作;
4.大量饮酒→产生大量嘌呤/乳酸合成增多/肾脏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溶解度下降→痛风发作;
5.过度饥饿→乳酸、有机酸产生过多→pH下降→尿酸溶解度下降/肾排泄尿酸减少→尿酸升高→痛风发作;
6.剧烈运动/无氧运动→乳酸产生增加→pH下降→尿酸溶解度下降/肾排泄尿酸减少→尿酸升高→痛风发作;
7.夏天吹空调/冬天手足受凉→手足关节局部血循环缓慢/温度下降→血液流速减低/温度变化溶解度下降→血尿酸容易沉积在关节等处→痛风发作;
8.凌晨→夜间皮质激素低谷/睡眠时体温降低(四肢可低到30℃)/夜间缺水→痛风发作;
9.长途步行/扭伤→诱发关节内肿胀、积液增多→休息时关节滑液中的游离水分很快流失→关节滑液内尿酸盐水平突然升高→痛风发作;
10.应激状态/精神紧张(过度悲伤、恐惧、沮丧、紧张等应激事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尿酸排泄增多/内环境变化→痛风发作;
11.过度疲劳及作息紊乱→机体能量消耗殆尽、代谢产物堆积→尿酸排泄减少→尿酸升高→痛风发作;
12.过度摄入含果糖食物→果糖代谢产生大量嘌呤/影响尿酸排泄→尿酸骤然升高→痛风发作;
13.不能进食静脉营养的痛风患者→肠内营养相关低尿酸血症→痛风发作;
小结
痛风的治疗,相对而言还是很简单的。与其对付以上千变万化无处不在的诱发因素(部分诱发因素不可控),不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事实证明,规律降尿酸治疗数年并且维持尿酸持续达标(小于300~360μmol/L)的痛风患者,其发生痛风的几率大大减少,在面对同样的诱发因素时,其痛风急性发作的几率也非常低。而明确诱发因素,不仅有助于减少生活中痛风的发作,也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正因为降尿酸治疗可诱发痛风发作这一特性,国际上指南均推荐,在刚开始降尿酸治疗的前3~6月,可常规加用预防发作药物,如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而对于尽量去除诱因、加用预防发作药物后仍发作频繁的高危患者,可视视情况排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