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草堂,山林寻幽记,静享自然的恩赐

久居城市的樊笼,钢筋水泥的沉闷与汽车尾气的浑浊日日萦绕,总盼着能寻一处清幽之地,暂避喧嚣。恰逢周末,听闻郊外藏着片未被过度开发的山林秘境,连当地老人都甚少踏足,便揣上竹编小篮,装了水壶与薄毯,欣然前往,开启一场与自然的深度邂逅。

白马草堂位于湖北利川市元堡乡,是一座隐匿于北纬30°的山野疗愈秘境,以自然、禅意、慢生活为核心,为都市人提供逃离喧嚣的隐居体验。

踏入山林的那一刻,并非单一的草木气息,而是混合着腐叶的温润、松针的清苦与野蔷薇的甜香,像一捧刚揉碎的春日草木,顺着鼻腔钻进来,瞬间涤荡了肺腑里积攒的浊气。脚下的小径由青灰与赭红的石子铺就,最大的足有巴掌宽,边缘被岁月磨得圆润,踩上去能清晰感受到石子棱角与鞋底的摩挲,偶尔踢到埋在土中的碎木片,还会发出轻微的“咔嗒” 声。小径两旁的植被更是热闹,株高及腰的蕨类舒展开羽状叶片,叶尖还挂着晨露凝成的水珠;不知名的紫花挤在石缝里,花瓣边缘带着细细的绒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层次分明的天然绿色宝库。


顺着小径前行约莫半里地,一座古朴的山屋映入眼帘。它依着缓坡而建,墙体由鹅蛋大的溪石与黄泥混合构筑,黄泥缝隙里竟钻出几株细小的瓦松,透着岁月的沧桑与倔强。屋顶覆着的茅草已泛出浅黄,根部用藤条紧紧捆扎在木椽上,微风拂过,茅草梢头轻轻摇曳,缝隙间漏下的光斑在地面晃荡,似在诉说着过往山民的故事。门框上还留着模糊的刻痕,像是早年主人标记的身高印记。推开虚掩的木门,“吱呀” 一声轻响,内部空间豁然开朗,四根碗口粗的原木梁柱支撑着屋顶,柱身布满深浅不一的虫蛀痕迹,却依旧挺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香与泥土的潮气。透过窗棂的菱形缝隙,能瞥见外面的绿意顺着窗台蔓延进来,几片竹叶甚至探进窗内,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的心境也随之沉静下来。


离开山屋,继续向山林深处走去,眼前渐渐出现成片的毛竹。阳光从层层叠叠的竹叶间洒落,形成一道道金黄的光柱,宛如大自然精心布置的舞台灯光。光柱里,细小的尘埃与竹屑在缓缓舞动,偶尔有粉白色的竹花飘落,穿过光柱时便染上一层暖光,为这片竹林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梦幻。竹子足有两三层楼高,竹身泛着青黑色的光泽,靠近根部的地方还留着去年的竹节痕,像一圈圈年轮。竹叶浓密得能遮住大半天空,相互交错间,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随着风动不停变幻形状。偶尔有风吹过,竹叶“沙沙” 作响,夹杂着竹身轻微的晃动声,似在低语,那声音轻柔而舒缓,与山林间偶尔传来的虫鸣相得益彰。走累了便靠在竹身上歇息,能感受到竹身传来的细微震颤,仿佛与这片竹林的呼吸同频。


行至山腰的开阔地,这里散落着四张粗制的木质长椅,椅面还留着清晰的斧凿痕迹,边缘未经打磨,带着原始的粗犷。坐在长椅上,环顾四周,近处的灌木修剪得齐整,远处的树木则层层叠叠,从深绿到浅绿渐变,像是一片翻涌的绿色海洋,微风吹过,“浪涛” 间还夹杂着松涛的轰鸣。深吸一口气,清新的空气里带着松针的凛冽与野花的甜润,顺着喉咙滑入肺腑,连胸腔都变得通透起来,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在此刻烟消云散。

休息片刻后,我沿着另一条更陡峭的小径往上走。抬头仰望,粗壮的枝干如手臂般伸展,撑起一片浓密的绿色天空,枝叶相互交织,将湛蓝的天空切割成不规则的碎片。阳光艰难地穿过枝叶的缝隙,在地上留下零星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碎金。偶尔有几只画眉鸟从枝叶间掠过,灰褐色的身影一闪而过,留下几声清脆婉转的啼鸣,紧接着便有山雀的啾啾声回应,为这片寂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行至一处岩石旁,忽见几只通体翠绿的竹节虫趴在叶片上,细长的身体与竹枝融为一体,若不是它轻轻晃动了一下触须,险些便错过了这天然的“伪装者”。


在山林中穿梭了大半天,直至夕阳西下,金红色的霞光透过树梢洒在身上,才恋恋不舍地踏上归途。竹篮里不知何时多了几片形状奇特的枫叶与一朵干枯的野菊,那是沿途随手拾起的纪念。回望这片山林,暮色中的它更显静谧,山屋的茅草在霞光中泛着金边,竹林的剪影参差交错,像一位隐世的智者,用它的草木清香、虫鸣鸟啼与斑驳光影,抚慰着每一个前来探访的人。

这次山林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让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得了一处心灵的栖息地,那份与自然相融的惬意,如同竹篮里的草木清香,将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