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要毕业的大三学妹跟我说,自己好后悔,大学过得跟白开水一样,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绩点平平,社团也都是走过场,这样的大学是不是很失败。
我没有直接回答,这些年,我学会的第一条人生原则就是不要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尤其是你也还在路上,并没有能力去看到终点;而且你不是他。
在这里,我只想很平静地叙述我。看了标题应该就知道,我不是所谓的成功者,我只是学会了在这个微凉的世界里爱自己。
我大学念的是国内一个985,在北京。高中是在我们的小县城里上的,所以能考到这个学校,说明高中一定不会差。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总觉得只有足够优秀,才能被爱。最近看了很多文章,大意是说寒门学子进名校,赶得上的是成绩,丢不掉的是阶层标签。虽然很残酷,但是很真实。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也是要求自己做得很好。但是很快我就发现,在这个学校,聪明的人太多,有能力的人也太多。你落后,并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你努力了也不一定能赶上他们。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学校大一实行过导师制,一个导师会带三到五个大一新生。那时候,跟我一起的三个小孩、分别是北京、杭州和山东的同学。那时候,我们导师在做项目,老师让我们试着加入这个项目,让我们每个人构思一个论文提纲,大致是关于美学和宗教研究的。另外两个同学的提纲过了,我的被打回来了。老师给的评语其实很中肯,也很伤人,“论文框架陈旧迂腐,没有创新力。建议先多读书,再加入课题”。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嘲讽,为了进这个学校,三年来我每天都在读书,进了这个学校,第一次活动就因为读书太少而被淘汰。事实证明导师是对的,那个北京的同学现在在哈佛读比较文学博士,而杭州的同学现在在法国。
好在,这么多年学习,唯一教会我的就是反思。后来导师的论文集出了,我看了其中的论文,我知道我输在实力,而不是运气。从这件事之后,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的大学该怎么做。庆幸的是,我的专业刚好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们每个月都会开一次导师见面会。每次去,我都是透明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开口。每次导师都会给书单,具体看不看并不强制。作为一只小白,我一本都没看过。之后的大二大三,我退了所有的社团。知耻而后勇,这是我当时对自己说的话。
我开始看很多“装逼”的书:从柏拉图到康德,从福柯到德里达,从艾布拉姆斯到弗莱…从弗雷泽到维科…可能你会脑补出,后来的大学生活,因为决心和努力,我有了很大的成就吧,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其实并不,我刚刚说过,我所努力的路不过是在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北上广不会因为你努力就对你刮目相看,不会因为你努力就给你机会,在这里只有物竞天择。那段时间,我最怕的事情就是听到努力这个词。每次看到努力,我就会想到别人的目光,你这么努力,也没见到很厉害啊。所以有一段时间很想不通,每天晚上去跑步,都会跑到哭。就像我之前一直不懂为什么有些同学,五三做了那么多,数学还是只能考90分。在大学我懂了,人与人的差距确实很大,只是成绩太窄,根本看不出来。
我曾经一度想要放弃我的专业,因为在这里,我觉得不管我怎么努力,我只能是绿叶。这里我要感谢我的L老师,那时我们要大三了,有一天,L老师问我以后要做什么,我说,“我可能不是学文学的料,我想要去工作了。”因为L老师的课很难,每次选的人不会超过七个,所以他对我们这些跟了他一个学期的学生都很熟。那时候,他对我说,“文学也只是一个职业,你不要把他想得太过神圣,没有绝对的不适合,照这样说起来,跟巴赫金那些天才比起来,我们谁是做文学的料?你现在知道自己想要从事什么职业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既然这样,既然你现在对文学有兴趣,就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如果不是那个老师,我真的已经放弃了吧,在这么一堆“学神”的世界里。
接下来你们是不是又在想,我是不是又很鸡汤地在文学这条路上混得风生水起,逆袭成功,成为了很牛的大牛。很抱歉,平凡如我,我只是千百名默默地,不在闪光灯下的文学职业者的一员。也许这一辈子,没有任何人会记得还有我在文学这条路上追逐,但是我还是要走下去啊。
现在要是问我大学这么过,后不后悔,我想应该是不会的。可能会有遗憾,因为没有去尝试的太多。但是正是你失去的而不是你获得的使你成为你,不是嘛?如果再来一次大学,我想我还是会选择这么度过我的大学,这就是不后悔。
姑娘们,你不知道你要用尽多大的力气才能活成你眼中的平凡。努力去追逐,虽然不能保证你能获得你想要的上限,至少它能提高你跌倒时的下限。如果,没有大学那段沉潜的时光,也许我连现在从事文学工作的资格也没有。
人确实需要诗和远方,但是更重要的在苟且中善待自己。一辈子那么长,像林语堂先生说的,吃好喝好锻炼好,等英雄们都跑累了,我们也可以趁机去捡捡漏,做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