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进行冥想练习,盘坐在书房的垫子上,挺直脊背,双手放在膝盖上,闭上眼睛,慢慢调整呼吸,感受自然的呼吸节奏。
内心的思绪很多,如同过电影一样来回穿梭,快速的涌现又快速的离去,自己也没想抓住的它们,任由它们来去。
就这样闭目坐着,没一会儿,就发现自己游离,没有责备,没有抱怨,只是轻轻的将自己的意识拉回,继续关注呼吸,继续感受气息从鼻腔的流进和流出。
今日感悟:
冥想的时间长了,发现自己的感悟越来越少,越来越不知道自己还能悟到什么。
静心就是让自己不再胡思乱想,其实我们的心用不着静,因为它本来就是静的。
为什么会感到自己静不下来呢?
心理学讲,心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我们许多的概念,好坏、对错、善恶,还有欲望,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心上放在。事实上,是承载着的这些概念在动,而不是我们的心在动。
所以要想自己安静下来,就要放下概念,放下那些对错、善恶、好坏,将它们暂时放到一边,让自己的那颗心显露出来,去感受,这就我们的本源。
就好比一间屋子,是人们在不停的出出进进的改变,这间屋子本身是永远不变的,就是这个道理。
怎样才能把心中的承载之物拿掉呢?
其实并不需要将它们拿掉,只是让自己不动就好了,也就是说,自己有意识的不让心上的这些善恶、对错动就可以了。
它们静止不动了,那么我们的心,那个载体就自然的显露了出来。
佛经里讲,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知”在,而这个“知”从来都没有任何的内容,但也正是这个“知”,知道所以一切的内容,正如“知”道有念,“知”道无念。
所以说,“知”是一个功能,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它有一个照的功能,镜子和照是分不开的,又如同大海和波浪一样不能分开,抛弃波浪无法去认识大海,抛弃那个知也无法认识我们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