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早期生涯
辛弃疾出生时 , 中原已经被金人占领. 其父早亡,由祖父抚养长大。其祖父辛赞,是金朝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的县令,却经常灌输他抗金复宋的教育。在其著名论著《美芹十论》中有写到。
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美芹十论》
即每次退朝回家吃完饭食,祖父就带着我们这些小辈攀登高山,远眺悠悠天地,谈论国家要事。想要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以报祖辈们的不共戴天之仇。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辛弃疾早年受业于毫州刘瞻,刘瞻在金国担任史馆编修,门生诸多,其中,辛弃疾和党怀英是佼佼者,二人并称“辛党”,后来,党怀英在金国担任职务,并金朝文坛领袖 , 但是辛弃疾却与之分道扬镳 , 走上了抗金道路。辛弃疾十四岁、十七岁时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不中。但这两次赶赴科举考试也是辛弃疾受祖父“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之命所进行的两次实地考察 。
起义归宋
1161年,金国率军侵宋,北方抗金起义军揭竿而起。辛弃疾时年22岁,在济南召集2000人马加入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担任掌书记。辛弃疾极力劝说耿京“决策南向”,和南宋的朝廷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于是派遣辛弃疾等11人奉表归宋。宋高宗委任辛弃疾为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耿京为天平节度使,继续负责在北方策划起义抗金。1162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害死,辛弃疾北归途中闻之,立即带领五十骑兵杀入叛军中,据传,叛军多达五万。最终,张安国被活捉,押解之建康斩首示众。由此,辛弃疾名声大噪,被委任为江阴签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官生涯。自此,辛弃疾一直居住在南宋,不再北归。
起起落落
南归之后辛弃疾的报国热血更加汹涌,虽然自己言轻位卑,但任然非常积极地向皇帝进献抗金谋略,其间不乏独到的真知灼见,1165年,辛弃疾写了《美芹十论》给宋孝宗,同样显示出了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治国安民的非凡才能。1168年,主战派虞允文当宰相,辛弃疾又写了《九议》,仍没有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可惜的是,当权者软弱无能,不能善于听取意见,最终只能使辛弃疾的努力付诸东流。
1178年(淳熙五年),担任江西安抚使等职,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一直在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
1180年 ( 淳熙七年 ),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他认为湖南“风俗顽悍”,于是在湖南建立一支地方军队,命名为“湖南飞虎军”。共招募二千步军、五百马军,并在马殷营垒的遗址上建造军营。现今长沙营盘路便因此得名。此后的八十余年时间里,虽然飞虎军的性质、驻地有所变化,但它始终是朝廷镇压当地叛乱、抗击金兵的重要力量。
1181年,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是年江西一带发生严重的饥荒,朝廷命其处理赈灾事务。他到任后在要道旁张贴 “闭籴者配,强籴者斩”,以控制粮食买卖;又拿出官府的钱,派能人从外地运粮。这些举措使得粮价稳定下来,民众得以购买粮食。他也因此受到了宋孝宗的嘉奖。同年,被弹劾革职退隐田园。
辛弃疾在余生40余年中始终没有受到重用,一生被弹劾七次,不尽其才 , 壮志难酬。
同样,辛弃疾也深谙南宋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以及许多文人学士逃避现实的事实。辛大爷用其词做出了辛辣的讽刺。如那首著名的《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在《青玉案·元夕》里, 他表达出自己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也在向世人宣告, 即使受了冷落失意也不肯同流合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仅是对于统治者不满,他同样作词讽刺了很多词人只顾儿女私情,不顾国仇家恨,表达出强烈的不满。一如这首小令 《鹧鸪天 送人》
唱彻阳关泪未乾。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隐居生涯
1182年(淳熙九年)之后,辛弃疾开始隐居,取意“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自号“稼轩居士”。1188年(淳熙十五年),辛弃疾和爱国词人陈亮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相会,好友陈亮同样是爱国,但得不到重用的人,辛弃疾曾给他写过著名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两人在鹅湖寺居住10天,“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朱熹和陆九渊之后的第二次“鹅湖寺之会” .
除了1192年(绍熙三年)到1194年(绍熙五年),短暂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在此后的时间里,他一直居住在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 , 经营瓢泉庄园 , 过着隐居生活。
庆元二年(1196年)夏 , 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瓢泉。同年秋 , 他生平所获的所有名衔被全部剥夺 . 在瓢泉过着闲云野鹤的田园生活 . 恬静闲适的生活使得辛弃疾灵感翻飞 , 写下了大量描述四时风光 , 风情民俗 , 遣兴抒怀的诗词 . 比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1200年(庆元六年),朱熹去世。当时由于庆元党禁,其旧友、门生无一送葬。辛弃疾亲自前往,并写祭文哀悼。文中赞叹朱熹:“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
再度起用
1203年(嘉泰三年),64岁的辛弃疾起任绍兴府知府和浙东安抚使。此时,由于蒙古族的壮大,金国被挤压,被迫南侵扩张领土。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 曾在此留下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打造了1万套军服,招募1万名士兵,训练一支精锐军队准备抗金,但由于政见不和又被弹劾去职。1205年(开禧元年)秋季,辛弃疾从镇江调回绍兴府任知府,他上章辞免,回到铅山。1206年,南宋王朝北伐失败,南宋朝廷委任其兵部侍郎,他仍上章辞免。十二月,南宋向金国求和。此年,他写就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为千古一绝。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07年,金国要求南宋把韩侂胄的人头送到金国才答应议和,韩侂胄大怒再次用兵,召集辛弃疾出山,但是诏命到达铅山的日子,辛弃疾已经病重,九月十日,一代词宗和爱国者辛弃疾“抱恨入地,赉[lài]志以殁”,终年68岁。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经谢枋得申请,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