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即将施行,虽然也有老师提出了“三减”(减少教师的非业务性劳动),但终归有了“两个减”了,感觉教育确实是清爽了许多,清鲜的空气也终于得以吹进了老师、孩子和家长的精神空间。
文件里说,“双减”解决的是家长急难愁盼的问题。这个“急难愁盼”到底是什么呢?是家长没有空吗?我倒不是这样认为,在“双减”之前,其实家长还是有些空的,这个难题好像也不是很难解决,把孩子一放学就送到培训机构去的,其实不仅仅是家长没有空,更可能是考试制度。
所以,这次双减在考试分数方面也作出了规定,不得排名,更不得公布名次。我想接下来,各个学科也会对所谓的考试成绩作出更符合素质教育的界定的,比如等级制,比如成长记录等,在考试形式方面也会作出相应的改变,其实老师们是很希望这样做的。家长自然更欢迎素质教育。
所以,我更认为,“双减”解决的急难愁盼,是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追求。
然而,家长真的准备好了吗?无论如何,教育一定是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的。家长一方面欢迎素质教育的到来,另一方面,能不能以实际行动支持素质教育呢?
我以为,素质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习惯问题。例如体质锻炼的习惯,比如良好的待人接物的习惯,再比如热爱他人的习惯,要求再高一点的话,那可能就要包括读书的习惯了。这些习惯光靠学校托管可能很难养成,尤其是一些文明的习惯,孩子跟家长学到的,可能要比跟老师学到的多得多。“双减”之下,孩子们的闲暇时间可能就更多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快就出来了。
学校自然不会给家长布置或者变相布置家庭作业,但家长本身需要尽的义务——对孩子的家风教育,其实也十分重要。家风建设一直是我们国家十分重视的,所以,当孩子闲暇时间多了之后,家风的重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了。家风建设包括哪些呢?曾有学者总结过:勤俭持家;和顺齐家;谨慎保家;诗书起家;忠孝传家。那么,现在的家庭能给孩子怎样的家风呢?只有良好的家风,才能让孩子的闲暇更具有意义。
最后,我以为,“双减”自然也不是说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就果真不闻不问了。家长与孩子的交流里自然不能少了学习,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也应该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家长在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方面,可能更需要展示积极的姿态。比如,家里的书架如何充实,孩子独特的兴趣爱好如何满足等等,让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满足,是学校和家庭共同需要做的工作。
所以,我以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急难愁盼”,可能需要基于良好的教育来思考“急难愁盼”的实质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