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总是固定要到一个女友A家报道,因为她心情不好,想要找人说话,而我很荣幸成为那个“被需要的人”。女友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边抽烟,边喝酒,边吐槽。吐槽的内容千篇一律,基本都可以复述出来:老公不干家务,每天上班回来就看电视,对女儿的学习不关心,而且干活默默唧唧,看着就让人烦;女儿不听话,每次放学回来总要催促监督三四遍才开始写作业,学习是女儿的事,又不是她的事儿;自己每天要上班、做饭,偶尔还要接送孩子,家里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要操持,这么辛苦,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觉得很累,非常累。
最初的时候,我会认真的听,认真的帮她分析,积极的给予建议,譬如她的老公但凡干活就要多鼓励,培养他帮她做事的习惯;譬如在和她的女儿聊天后,得知之所以磨蹭不愿意写作业,是因为一旦写完作业,好友会立刻安排其他的学习任务给她,所以建议她脾气不要那么急,女儿的学习是她自己的事儿,要相信孩子能安排好自己的事儿;譬如关于她的累,建议多和朋友出去走走,偶尔自己聚个会,踏个青,张弛有度。
但是,每每遇到这个朋友,她还是一如往昔,该抱怨依旧抱怨,总觉得这世上没有人理解她、支持她,总觉得自己非常委屈,全天下的人都辜负了她的赶脚。渐渐地,我不再提供建议,因为发现,她也许只是想要发泄,只是需要一个倾听的人。
还有一个女友B,女儿不到两岁,父亲和母亲都退休在家,便帮着她带孩子。但是和自己的母亲,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每每冲突不断。她对自己母亲的教养方式非常的痛恨,一方面是育儿理念,抱怨自己的母亲自作主张,进口奶粉说明书里清楚地写着开水冲饮,非要温水冲泡,因为温水冲泡奶粉不会结成疙瘩,说了还不听;明明天不冷非要给孩子里三层外三层的裹着,她帮孩子脱掉还会骂她不懂装懂,孩子要是生病感冒更是全部赖到她身上;一方面觉得母亲帮她带个孩子,每天都要向她告孩子的状,譬如孩子在外面乱跑,不愿回家;或者被小区那个哥哥欺负了,只会哭之类。她对于自己的母亲本就反感,直言从小和母亲不亲,觉得母亲惯于控制,非常自私又霸道,只会意志强加。她非常焦虑纠结,想要请婆婆替自己看孩子,又怕和婆婆发生矛盾,不像和自己的母亲,终归不会影响自己的婚姻。
这个女朋友,每每提到自己的母亲,也是非常非常委屈,觉得自己已经非常隐忍,自己的母亲却变本加厉的得寸进尺,明明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却没有发言权。
两个朋友的委屈,让我想到了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个美国心理学家在电视台做的一个实验,叫“透视你的心”。心理学家分别请了一位家庭主妇、一位工程师、一位小学教师上台,从不同的抽屉里抽选属于上台观众的“心灵秘语”。结果,非常不可思议的是,第一位家庭主妇打开信,嚎啕大哭,直言心灵导师看到了她的心里,看到了她这些年来的辛酸心路;第二位工程师看到信惊呼:我的上帝,这简直太神了,我心中最隐密的事情,从未告诉任何人,可是你知道;第三位小学教师也惊呼起来:不可思议,无法理解,你如果不是上帝本尊,那就是魔鬼现身。这不可思议的表演,让台下观众惊疑不定,纷纷举手要求上台。但无论谁上来,那只小木箱中,必有一封能说中来人“心灵秘语”的信,看到信的人,不是失声尖叫,就是失态大哭。
这位心灵导师,让观众觉得非常神奇,他知道每个人的心事——而且,在见到这些人之前,他就已经把每个人的心事写好,封存在木箱里的抽屉里。甚至,主持人和每个上台的观众,和这位心灵导师都是生平第一次见面。
难道上帝真的存在,亦或是这位心灵导师能透视人心?
最后,主持人请所有拿到信封的观众上台,按次序站好,念心灵导师给他们的信,也许你猜到了,每封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你不是没有考虑过摆脱眼下的一切,但你狠不下心来。善良已经成为你的软肋,让你屡遭欺骗。你知道这对来说太不公道,只是为了你的至亲所爱,你选择了隐忍。但你的心,越来越失望。他们已经习惯于把你的大度与包容,视为软弱可欺,就连你自己都把握不准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带来的任何伤害,都是你无法接受的。委屈与无奈,你已经默默承受至今。
原来这位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课题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情绪与情感。上台的每位观众,拿到的信完全一模一样。虽然每个人都认为,这封信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从未对人说起过的隐密。而这封信,表达的是现代人的共有的情绪与情感。
如果换位思考一下,也许被A和B抱怨的人,也是抱着这样觉得自己最委屈、最善良、最辛苦额心态呢?
A女友的老公并不是不想做家务,而是一旦做得慢或者做的不顺A的心意,A就指责、批评,打击他的积极性,慢慢A的老公也就不愿意去做了;A的女儿也是,原本以为做完了作业就可以看个电视、玩个手机,结果作业做的越快,要做的作业越多,那就索性拖延着。
B女友,她的母亲帮她带孩子,事无巨细,全都自己一个人操持着,能够让她安心上班。每天回去向她唠叨孩子调皮了、不听话了,也无非就是希望这个女儿能说几句好话,慰劳慰劳自己的辛苦,让女儿懂得自己的辛苦;而且老人年纪大了,没处可唠叨,就像我们小时候放学回家告诉父母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也许更多只是种倾诉。可是B女友总觉得母亲是在抱怨、是在邀功,第一反应是看个孩子能有多辛苦,你看的我还瞧不上,或者就是你嫌累我换个人看好了。
就像心理学家的那封信所表达的:
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善良的,并因为太善良而屡屡吃亏受骗。
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遭受到了不公正甚至极不公正的对待。
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
相当数量的人都认为,自己为了家庭友人,付出极大代价。
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也许彼此间便能多了些理解,多了些边界,也就多了些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