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们走一个”
推杯换盏间,酒不醉人人自醉
饭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小时候,在饭点前都会提前坐好
吃饭时母亲边往碗里夹菜
边询问在学校的表现
“报喜不报忧”
我们似乎从小就知道
饭桌上的话题题似乎只有好好学习
那时小小的期盼是
母亲带我去参加一些叔叔阿姨的饭局
那是最开心的时候
除了有好吃的,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总会有阿姨夸我长得好又可爱
(不像现在)
大一点了,饭桌上父母开始小心翼翼
拐弯抹角地打听
你在学校有没有关系好的异性朋友
生怕早恋,说道着“学习最重要”
吃饭的时间也很紧张
总是匆匆吃两口
抓紧去休息
再大一点
逢年过节,亲戚间的聚会
母亲总是明里暗示我们向长辈敬酒
脸上的假笑,说不出来的尴尬
同辈的孩子,跟着父母
有样学样起来
终于,敬完酒
才能安心吃饭
过去爷爷还在
每次在外吃饭时,母亲总说爷爷请上座
通常都是正对门的位子为上座
古人以右为尊
座位次序
客人分主客两方。主方可以有“主陪”和“副陪”。
“主陪”要坐在正对门的地方,
“副陪”坐在“主陪”的正对面。
主陪右边是主宾,左边是副宾;
副陪的右边是来宾中的第三号人物,
左边是第四号人物。
其他人员基本可以随便坐了。
如今,同学聚会也开始不那么自然
有眼力的,活跃的开始端起酒杯“打圈”
挨着敬酒,攀着关系,诉说虚情假意
敬酒喝了真兄弟,敬酒不喝看不起?
杯口低到尘埃里
都曾说:情谊不是嘴巴说出来的
现在似乎变成喝出来的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
一场聚会下来,总有人不那么体面
逢年过节的亲戚聚会上
我们学会了笑着主动敬酒
讨论的话题不再仅仅是学习
而是考研,终身大事,时事政治
中国饭桌向来就是人们的一个社交场合
酒后谈生意,饭桌上增进感情
虚伪客套我们习以为常
敬意祝福我们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