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这句俗话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它的前一句是当局者迷。出自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元行冲传》,原始的文章是这样的:“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局话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在对所处理的事情的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多有偏差而且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者看得清楚”。最早是指在下棋的时候,正在下棋的双方看不清局势,而旁观的人却能从第三方角度上看清楚棋的本质,并且指点出相关诀窍。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常会有朋友在旁边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劝谏,使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对我们的工作生活确实是非常有帮助的,甚至可以辅助我们成就一番事业。但是这样的朋友通常都是我们的知心朋友、知己朋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毕竟知己朋友都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仅仅是普通的朋友或者同事。那这些旁观者的“清”到底是怎么个“清”法呢?
我们在现实中处理事情,绝对不可能仅仅是针对事情的本身进行处理。尤其是职场中人,在职场中的任何事情更加要权衡各方的利害关系,要考虑部门内部关系、要考虑部门与部门间关系、要考虑老板的要求员工的利益、要考虑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要。。。。等等,这些利益关系纠葛在一起需要通盘进行考虑,不但要虑及一时、虑及一地、更加要虑及长远,否则很可能一个小小的决定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人们常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蚂蚁的巢穴不会影响全局,但是一个蚁穴经过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扩大,慢慢的会有了全局的影响力;更何况很多蚁穴呢?如果我们不养成慎重考虑的习惯,那么早晚会有更多的蚁穴出现,那时候将悔之晚矣。
旁观者清,更多的时候是旁观者“轻”,旁观者都是一身的轻松,不负责任的轻松,说话只凭借一时的好恶,他们不会站在当事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加不会去承担事情失败所造成的任何风险,同时当事人也不可能去追究那些旁观者的责任,因为人家不负担任何责任 --- 即不负事情挫败的责任;也不负旁观者提醒失利的责任。所以不管是职场和生活中,尽可能不要站在旁观者角度去进行提醒,同时也不要轻易的使用旁观者的建议,君可知:“观棋不语真君子,把酒多言是小人”。毕竟事情是我们自己来处理,责任是我们自己来承当,对自己负责才是真实的存在。
宋代文豪苏轼苏东坡在他的《题西林壁》中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类似。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但是真的想看清庐山真面目,还要自己走出庐山,从各个角度去综合欣赏评判,自己才能有自己的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