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到达巴东县城时,差不多是午时了,当地政府早已经在宾馆为我们安排好了自助午餐。我们一个个吃饱喝好后,红光满面的,仍旧原车原位地乘坐大巴车前往大面山登山口。前面有警车开道,好不威风哦。
大面山脚下,我们排起了长队等待进山,由于人多,山路狭窄且陡峭,行走缓慢,遭遇了半个小时的拥堵。经过一小段的爬坡后,路面平缓了。没走几步,迎面碰上巴东的徒步队员,男男女女列队站在路的右侧,脸上洋溢着笑容,手里挥舞着彩旗,齐声呼喊着我们徒步队的“番号”,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有的甚至握手,还有相互击掌的,更有人喊出“同志们辛苦啦!”那场面就好像是红军大会师一样壮观,个个斗志昂扬,士气满满。两地的徒步队员汇聚在一起,队伍更是庞大了,达六百多号人。
大部队走走停停,缓慢行走在一段平缓的山路上。在停留的间隙,我正好可以悠哉悠哉地欣赏一下美景。放眼望去,远处一桥飞架大江南北。右侧山坡上,密密麻麻的白色房子正是巴东县城。对面的江北,白色的房子零零落落地分布在山坡上。山脚下,是长江三峡的巫峡口,一江碧水东流而去。再仔细瞧瞧眼前的山坡,依旧满是绿色,依稀见得几片红叶,几株芦花迎风摇摆。
路上,友友们亮起嗓子拉起了山歌《点点红》,男儿们这边一大声吆喝,那边马上有小妹妹招手示意。歌喉粗壮,透出土家男儿的万般豪情。红艳艳的队旗时而飞舞,时而肃立。不可小觑这队旗哦,它可是代表一个组织,队旗在哪儿,队员就跟随到哪儿,不容易走散。感觉这气氛有几分像当年红军长征一样,颇具乐观主义精神,行走其中,很容易情绪高涨。
有队友慨叹这徒步线路过于平坦,不具有挑战性。我则暗自庆幸这线路恰好,难度大了我吃不消。没想到好戏在后头呢。山路在行进不到一半的路程就一改先前的平缓,变得异常陡峭起来,要手脚并用。由于地处南坡背阴,加上林间凋落的叶子腐烂了,使得路面潮湿,容易滑倒,这时候路旁的树干树枝就成了很好的帮手。若遇到实在难以逾越的障碍,一副互帮互助的场面立马显现出来。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友友,他脱下蓝色的羽绒服丢在一边,甩开膀子把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友友们拉上去,待一路跟上的友友都越过障碍后,他才松口气,继续跟上前进的队伍。(后来才知他姓李,是当地人,山顶晚餐后遇见他时给过我一张名片)。还有一位十来岁的小男孩,一路上护佑着他的妈妈,小小年纪就凸显出男子汉担当的品德。路上遇见几位停顿下来的大姐,很显然她们的体力已吃不消了,友友们都会叮嘱她们别急,休息休息再走。
这就是徒步队的精神,大家互帮互助,永不言弃。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支撑,徒步队的队伍才越来越壮大。
路上,友友们都在极力搜索片片红叶,然收获甚少,满山依然是绿肥红瘦,红叶只是星星点点。偶尔捕获到一树红叶,欣喜若狂,争先拍照。
途中还见到一颗硕大的柿子树,枯枝败叶,一个个柿子孤零零地挂在枝头,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那样落寞。这要是在往年的灾荒年间,绝对是少有的美食。今天的人们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水果,柿子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了,甚至有被遗弃的情形,就像这颗柿子树一样。
越往上走,植被越密集,还能看见一片片松树林,林间布满了松针地毯,山路上也能偶遇到一点点,踩到上面松软松软的,感觉很接地气。
三个多小时的艰难爬行后,我们终于到达大面山观景台,这儿还不是山之巅,但在这儿看巫峡两侧的山峰,就已经可以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
未完待续,精彩还在后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