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曾说:人间的正义不过是个影子。
由于苏格拉底的这个领悟,当苏格拉底被人间不义的法庭判处死刑时,他从容殉道。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领悟呢?
《理想国》卷7开头,苏格拉底提出著名的洞穴假说。他假设存在有至善/真理/完美的道德境界,而我们所在的人间,不过是这完美境界的残缺副本。
他说出这个假想,有几点意涵:
劝人求道。人所能追求的,不只是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其实还存在更美好的境地。我们需要努力求知、端正自己的行为,来提升自己。
劝人自律。不要为眼前的事所迷惑,这世界或许对你不公正,因为没见过太阳的洞穴人是不能知道真实的世界长什么样子。求道的人必然被误解(甚至被处罚),但应该坚守自己的格局,为自己所见的真理而活。
帮助世界。求道的人在一定的浸润陶冶之后,还要回到洞穴,帮助其他人,也看到这个理想的境界。
这样的假设到底对或不对,我们永远不得而知。谁能证明呢?
究竟形而上的「至善 / 道 / 真理」是否存在? 还是,一切只是社会公约,真理总是随着时代改变,而理想境界的标准是会随着时间递移的呢?或又,像苏格拉底所说,人的理想境界亘古不变,我们所见到的递移,不过是因为未经深思熟虑所看到的表象(洞穴壁上的影子),其本质是从未改变的呢(阳光)?
事实上「不知为不知」的苏格拉底,总是承认自己的无知,他也不认为自己所假设的必然正确。在书中他反覆表示,他不过作为一位求道者,将自己的知识探询心得,在众人的簇拥下,说出來而已。
基於這樣的認識,回到前面从卷6摘录的句子。苏格拉底会提出「人间的正义不过是个影子」,是因为他假设在我们所在的人间之上,还存在一个本质的世界,所以人间的一切,不过只是那理想境界不完美的投影罢了。
And is there anything surprising in one who passes from divine contemplations to the evil state of man, misbehaving himself in a ridiculous manner; if, while his eyes are blinking and before he has become accustomed to the surrounding darkness, he is compelled to fight in courts of law, or in other places, about the images or the shadows of images of justice, and is endeavouring to meet the conceptions of those who have never yet seen absolute justice?
无论你认不认同苏格拉底的假设和推断,这样的世界观,使苏格拉底活的更「本质」一点。当苏格拉底被人间不义的法庭判刑时,他从容就义,因为在他心中,他这一生是否不愧于天,活的公正与否,并不求于人间法庭的判决,而是来自他内心对真理的认识,和不断的自我要求。
苏格拉底是我们绝佳的榜样。他一心追寻至善的境界,并架构一套自己说得通的世界观,依凭理想而活。如果我们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不盲从,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并遵循内心的信仰,来活出自己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