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以后,我回小镇的次数不多,和大多数在外拼搏的年轻人一样,只有节假日抑或是真有事要回家的时候。在岁月中磨砺成长的不止是我,小镇也在经济发展下不断焕新。像久别重逢的老友一般,每次回到小镇,我都会好好打量一番它的变化,当然,也会好好感受一番只属于它的,不曾改变的东西。
那时候的我们,未曾踏足过灯红酒绿的大城市,小镇便成了我们眼中繁华的象征。即使那时候的小镇上,没有酒吧、超市,也没有奶茶店、炸鸡店,更没有红绿灯、汽车站......甚至整条街上都看不到几辆汽车。但小镇仍然用只属于它的世俗烟火,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记忆里,和所有需要到小镇集市上采购生活物资的人们一样,我会被母亲带着,在刺耳嘈杂的集市吆喝声与“正宗土鸡蛋”“羊毛衫大清仓”的喇叭声中走上街,看沿街的小贩争吵着挤占本不宽敞的人行道,看破旧斑驳的“老字号”招牌七零八落地垂悬在矮平的老房上,看茶馆店里的老爷爷知足随意地大声聊天、大口喝茶,看一大堆人将一辆小小的烧烤车围得水泄不通,看一群穿着质朴的小男孩挂着鼻涕攥着手里的悠悠球......
那时候的小镇,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欠缺,但就是这些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场景,这些质朴纯良的小镇百姓,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从不后悔生长在这座小镇。它熟悉地就像一位挚友,抚平过我的伤痛,也分享过我的喜悦;见证过我的成长,也遭受过我的质疑;影响过我的喜怒哀乐,也参与过我的悲欢离合。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小镇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基础建设更加完善,有了大型商超,有了汽车站,有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店,路上也开满了小汽车......小镇还凭借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和摄影大师郎静山故里,发展起了特色旅游。毫不夸张的说,小镇的每一点变化,都会让我们这些久不回家的人欣喜,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地方,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就像熟悉的老友,变化再多,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怎么也改变不了。小镇也是,很难说清它在经济快速发展之下那些不曾变过的东西,但从开张了二十多年的烧饼摊里,从修建了上百年的古老建筑里,从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游埠溪水里可以发现;从几十年如一日喝早茶的老爷爷身上,从漫步在悠扬长街的古镇少女眼中,从穿过狭长弄堂挎着木盆去洗衣的老妪手中也可以察觉。
我曾问过初来小镇游玩的朋友,他们说,小镇人们真实质朴的生活方式,小镇纯粹自然的生活场景,好像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能让时光慢下来。我想,能让时光慢下来的评价,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已经是对小镇最恰当的赞赏了。这也是为何,我总觉得小镇独特气质吸引人的地方。
小镇的发展离不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样离不开生生不息的年轻一代,离不开新鲜血液的融入。我原本以为,见识过大城市繁华璀璨的年轻人,是不屑回到小镇发展的,小镇的生机,终有一天,会随着年轻人的离去而消失殆尽。而这座小镇,却用它最纯真、最质朴的方式,留下了一批愿意为它增添活力的年轻人。他们做美食,拍抖音,展示小镇独特的烟火气;他们回学校,重教育,培养小镇的下一代生力军;他们送外卖,当导游,助力小镇的发展建设......这些小镇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让这座小镇永远年轻。
小镇上的人们终将一代一代老去,但我相信属于小镇的世俗烟火永远不会消失,我也相信随着小镇的发展,回到这里扎根的一代又一代小镇青年会越来越多,小镇也将越来越生机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