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时期(0——3岁),儿童发展了一些基本能力,成为他们感知自我及日后与环境互动的基础。这些能力包括:
1、信任他人
2、形成安全依恋
3、发展并维持对自己和他人的稳定意识
4、理解并调节情绪
5、发展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
儿童与主要看护者的早期关系对这些能力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成年期问题和行为模式通常是整体性的,包括以下方面的障碍:
1、自尊管理以及维持稳定的自我意识
2、信任他人并与他人维持稳定关系
3、自我调节
要了解婴幼儿时期的成长史需要涉及以下方面:
1、儿童的出生环境
2、主要看护者的特征
3、与主要看护者早期关系的质量
4、分离和心理创伤史
从出生到大约三岁时筑造内在基础的时期。这是婴幼儿期,在这个时期,儿童要学习去信任他人和形成安全依恋,建立对自己和他人的稳定的认识,发展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内在状态的能力,并且获得重要的认知能力。
一、与主要看护者的关系
在生命最初的几年间,婴儿必须至少跟一个人形成一种可靠的、始终如一的养育关系,他们能够感受被无条件地爱和关心着。
建立了牢固的二人关系的儿童确实是幸运的,他们有了有利于未来生涯的内在基础。他们通常会感到自己拥有被爱的能力,感到人们会关怀他们、理解他们,并且认为就算生气也不会摧毁他们的爱。
二、“足够好”的父母
在足够好的教养下,儿童应该能够发展出如下所讨论的至少一种能力。
三、婴幼儿会发展出什么能力?
1、学会信任
一旦跟周围的人建立联系,儿童便开始培育信任。
婴儿的需求若能得到主要看护者的正确有效的反馈,就会逐渐发展基本信任感——其核心的积极预期是他的生理和情感的需求将得到满足,并且可以依赖他人获得舒适与安全的环境。
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来说,这是第一个阶段,信任对不信任,即希望品质。如果这部分受损,严重程度会发展精神病性人格结构。
2、形成安全依恋
形成安全依利安达额能力同样源于最初的二人关系。依恋是在时空上联结一个人和某一特殊他人的持久深厚的情感纽带。
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
3、发展对他人的认识
客体恒常性:对主要的看护对象,认识到即使看不到,他们也没有消失,而是独立地永久的存在着,这种能力叫客体恒常性。
客体恒定性:大约两三岁时,儿童对主要看护者才会形成稳定持久的印象,即使当他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也会保持这种印象。这就促使了儿童理解了人可以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这叫做客体恒定性。
4、自我体验与自尊调节
当婴儿从早期看护者那里获得的是一致的鼓励和信任的体验,以下信念就会得到强化:他们可以安全地探索世界,可以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看护者若是对儿童的需求不敏感,没有给予相应的反应,或是缺少对他们的情绪反馈,就会使儿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他们往往在此后的生活中会遇到更多的自尊调节方面的极端问题。到了成年,他们极度依赖别人的意见来显露他们的自尊,他们会常常徘徊于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与根深蒂固的自卑感之间。
5、思维与自我调节
(1)、学会调节情绪
(2)、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