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者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一书中指出:"德国通过接受过去而获得解放,日本则因否认过去而受到束缚。"正是这种未被彻底清算的历史,使得日本对中国展示抗战胜利的阅兵式感到不安,仿佛面对一面照出历史原形的镜子。
而日本心虚的表现,莫过于这个全球通告了。
据共同社8月24日报道,日本此举直指中国借阅兵强化历史叙事,试图阻止其巩固全球地位。为削弱这次大阅兵的国际影响,日本通过驻外使馆向欧洲和亚洲国家发出警告,呼吁各国领导人谨慎参与,称活动带有“反日色彩”。
日本为何对九三阅兵坐立不安?这种异常举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心结和现实焦虑?
01 未被彻底清算的战争责任
二战结束后,德国和意大利对其战争罪行进行了彻底清算,不仅政治上彻底否定法西斯主义,经济上对受害国进行了大量赔偿,社会层面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教育。然而日本却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东京审判虽然处罚了部分甲级战犯,但保留了天皇制,许多战犯后来甚至重返政坛。与德国历届领导人反复道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政客屡屡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淡化甚至否认侵略历史,这种对历史问题的暧昧态度,使日本始终无法真正摆脱历史包袱。
东京审判对部分甲级战犯定罪量刑,但未追究天皇责任;冷战开始后大量战犯被提前释放、复权并重返政坛,形成 “审判严厉 — 清算不彻底” 并存的局面。
- 未将裕仁列为被告或起诉,将其定位为 “象征性元首”,免除其战争责任,影响日本战后对侵略历史的官方叙事与清算深度。
- 1946 年《日本国宪法》确立天皇 “象征” 地位,实际政治权力由内阁与议会行使,完成 “去政治化” 改造,成为战后保守势力回避国家责任的法理与政治支点。
- 个案复出:岸信介(甲级战犯嫌疑人)1948-12-24 获释,后任自民党总裁、首相(1957-1960),推动日美安保体制强化,其政治遗产影响至今。
- 群体复权:1950 年代起,大批被判刑或清洗的前战犯与旧官僚通过特赦、假释、解除剥夺公职等重返官场与商界,至 1960 年前后,原战犯回归比例约 42%,广泛分布于政府、企业与情报系统。
- 政策延续:重返者主导经济复兴与再军备路径,强化日美同盟,部分人否认或弱化侵略历史,影响教科书与外交表述。
- 制度与人事通道:1952 年《旧战犯解除处分法》等为复权提供法律通道,保守阵营通过自民党长期执政,形成 “战犯 — 财界 — 官僚” 的循环,政策取向偏保守与民族主义。
- 代际政治:岸信介外孙安倍晋三多次出任首相,其历史观与修宪主张被视为保守路线的延续,引发地区敏感。
简而言之,保留天皇制与战后 “再利用” 战犯群体,既通过宪法改造稳定了日本,也造成历史清算不彻底、保守史观长期存在,影响东亚记忆政治与互信构建。
02 未能了结的历史赔偿问题,如鲠在喉
二战结束后,中国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1952年台湾当局与日本签订的《中日和约》以及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都涉及了中国放弃对日赔偿要求的内容。
然而,放弃赔偿不等于放弃历史正义。
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日本应当正确认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这与韩国等国的对日索赔态度形成对比——韩国坚持要求日本对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作出正式道歉和赔偿。
日本对待赔偿问题的态度常常是"给钱了事",试图用经济手段摆脱道德责任。这种态度在慰安妇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2015年日韩达成协议,日本提供10亿日元援助基金,但拒绝承认法律责任,随后更有多名日本政客试图推翻这一协议。
这种对待历史的实用主义态度,使得日本担心中国可能会重新提出历史赔偿问题。尤其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日本焦虑感与日俱增。
具体来看,在抗战胜利初期,其实当时的国民政府还是积极要求战争赔偿的。
在1945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对日赔账计划案》,要求日本在15年内以实物形式进行赔偿。随后通过的《关于索取赔偿与归还劫物之基本原则及进行办法》进一步强调中国对日索取赔偿应享有优先权,并应占日本赔偿总额的过半。这个算初版的赔偿计划。
随后,国民政府经过调查统计,于1947年公布了抗战期间的损失数据(尽管并不完全),并制定了详细的日本工业设备拆迁计划,期望利用日本的赔偿物资进行战后重建。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实际获得的赔偿甚少。
由于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对日政策转变,倾向于扶植日本而非削弱其力量,导致日本的战争赔偿被大幅削减和拖延。国民政府实际从日本获得的赔偿物资非常有限,仅价值约2250万美元,与最初的期望相去甚远。
于是在随后的1952年,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为了维持所谓“法统”地位及争取国际承认,在与日本签订的《日华和平条约》中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此坚决否认其合法性,认为台湾当局无权代表全中国作出这一决定。
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对于赔偿的计划和行动,是虎头蛇尾的。
那新中国是如何处理中日的战争赔偿的呢?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这一决策是基于多方面深思熟虑的:
- 对台湾当局行为的否定: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承认台湾当局有权代表中国放弃赔偿。在《中日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特别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这表明放弃赔偿是新中国政府的自主决定。
- 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战略需要: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如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提上日程,放弃赔偿要求被视为消除中日关系障碍、换取日本承认新中国并与台湾断交的重要条件。
- 人道主义与长远考量: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曾表示,不希望沉重的赔偿负担转嫁给日本人民,认为战争的责任在于日本军国主义者而非普通民众。周恩来还指出,一些东南亚国家获得的日本实物赔偿很多是旧货翻新,“没多大意思”。中国政府更着眼于长远的中日友好和区域稳定。
- 国际环境的制约:战后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和约》极大削弱了日本的赔偿责任,并为日本逃避巨额赔偿提供了借口。中国政府当时未被邀请参加旧金山和会,拒绝承认该和约。在既定的国际环境下,坚持巨额货币赔偿实际操作难度极大。
其实我也曾经为我国放弃赔偿一事,耿耿于怀很久,我们不应该也没有资格,代替先烈作这样的决定。
若干年以后,我才漫漫回过味来,不要赔偿,这是中国初代领导人的大智慧啊。
因为,收了赔偿费用,中国人民的在二战中的巨大血债,就可能如韩国慰安妇赔偿一样,法理上再无“战争赔偿”的立足点。
这样一来,我们不要任何赔偿,真的是我们居于人道主义考虑?并不是。
从常理来说,你害死了别人家的那么多人,人家却不要你一分钱赔偿,那人家想要什么?
结论就是,人家想要你血债血偿!
过去也许我们不能,现在我们看看九三阅兵的这些武器就明白了。
有人说是准备给台蛙使用的,我就笑了。
03 看看阅兵中这些针对性明显的武器装备
在时间与场合上:主打的是抗战暨反法西斯胜利 80 周年纪念日阅兵,政治叙事聚焦历史正义与战后秩序,与日本的历史经纬直接相关。
具体看看展示的武器。
简要对比:对台作战 vs 对日方向
- 对台作战:更强调两栖登陆、滩头压制、近距遮断与快速夺控,侧重中近程火力与投送。
- 对日方向:更强调远海拒止、反舰反导、海空压制与战略威慑,覆盖第二岛链与域外介入。
所以,这些展示的武器,都是为谁准备的呢?
04 地缘格局变化引发的日方焦虑
《朝日新闻》曾刊登评论指出:"日本对中国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历史上的负罪感,也有地缘政治上的恐惧感。"这种复杂心理使得日本对中国的任何强大表现都异常敏感。
目前看,日本承担的驻日美军经费在 2022—2026 财年进入 “小幅稳步上行” 阶段:
2021 年约 2017 亿日元,
2022—2026 年平均约 2110 亿日元,较上年增加约 93—107 亿日元,增幅约 4.6%—5.3%/ 年,总额约 1.055 万亿日元。
虽然驻日美军的军费在增加。但近年来看,美国从亚太地区实施战略收缩的迹象日益明显,日本担心一旦美国减少在东亚的军事存在,将不得不单独面对中国这个日益强大的邻国。而自己是几斤几两,并且被最终端上餐桌的历史宿命,更是能令日本高层彻夜难眠。
历史上,中国虽然多次击败日本侵略(如明朝万历时期的朝鲜战争),但从未在日本本土上进行过决定性战役。日本因此缺乏像韩国那样被中国直接军事影响的历史记忆,但也正因如此,日本对中国可能的历史"清算"抱有更深层的恐惧。
因为这种恐惧,日本的历史的确没有经历过,可能全凭他们自己的想象,再如何细思极恐来形容,都不为过。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阎学通指出:"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永远不会真正过去,除非日本能够像德国那样彻底反思。"日本对九三阅兵的过敏反应,本质上是对自身历史罪责未能妥善处理的必然结果。
总结
日本对九三阅兵的恐惧,根源在于其未被彻底清算的历史罪责、对中国军力发展的战略焦虑、对历史赔偿问题未能彻底了结的担忧,以及面对地缘格局变化的无力感。这种心理上的不安,外化为政府对阅兵式的异常反应。
历史从未远离,正义可能迟到但不会缺席。
日本要想真正摆脱历史阴影,不应通过外交游说和抵制活动,而应通过彻底反思侵略历史,以实际行动赢得邻国的信任。正如中国古语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
历史的镜子照出的不仅是过去的真相,也是未来的命运——一个拒绝正视历史的民族,终将被迫重新认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