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
————王小波《黄金时代》
二零一九年六月十六,我满三十。
再回头看王小波写的这段话,总觉得该为自己的二十几岁总结些什么。所以以写作的方式,想记录下三十岁自己的所思所想,也作为公众号第一篇文。
知乎里有一个很火的问题,“请问如何看待三十而立?
回答里大部分的男性都在谈论着是事业发展,也有冒出来的大咖讲着如何年纪轻轻就财富自由。而大部分的女性,都在围绕着“婚姻”这个话题里,焦急地认为30岁还没结婚,便是没立的状态。
答案里面典型地展示了在国内,传统观念认为的三十而立,必然是有车有房,事业有成,各方面稳定且有所建树,婚姻方面则是必须在30岁前完成结婚生子。
仿佛三十岁时不完成以上几项任务打卡,便不配走完接下来的人生,便是典型的三十不立。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容易焦虑,也特别擅长焦虑,总是惶恐着,惶恐着跟不上同龄人的步伐,也惶恐着三十岁时对着家人与自己,无法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可真正的”三十而立“是指的完成以上条条框框的内容吗?像一个背负着重担在游戏里通关升级的跑者,匆忙地去将所有清单打上勾,就可以舒适地坐拥”三十而立“的状态?
在《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M·斯科特·派克 写道,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致力于心智成熟。
而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人在这个时候做事应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
所以真正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以及完所谓的条条框框,而是指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也就是心智开始趋于成熟。
人的"立"意识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具有自觉性、独立性、阶段性、过程性、内在和外在统一性等特征。
我所理解的三十而立,不是急着结婚,急着有车有房,急着生子。而是真正的开始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对待生命及他人的态度,对待自己人生态度。不再急于只向外界索取,而是开始真正的内在探究,并开始心智成熟。
所以,现在30岁的我,虽有着车与房,但都是家人的支持下完成。也没有建立起很强大的事业与品牌; 虽有着满意的婚姻,但并没有急着在30岁之前去生子,因为我认为我自己还没活明白,何去为一个新的生命去承担责任。
从这一切传统标准来看,我是三十不立的。但我内心清楚地知道,我对待我自己,回头望我走过的20几岁,我不觉遗憾。那就是一个活生生在世界里探索的我,即便跌跌撞撞,即便是不那么完美地划到了30岁。
我庆幸能在站在三十岁的路口,开始看清自己,并勇于去看清自己,这何尝不就是一种”立”?
一. 尝试认清自己才是 立
古希腊的德尔菲神庙墙上有一句很出名的话 叫“人啊,认识你自己”。
相比于莽撞无知往外求的二十几岁,虽说我现在不敢说完全能够认清自己,但现在的我已开始在认清自己的路上。回想起自己的20几岁,其实更多的充斥着是迷茫。
我们传统的教育里,一直都是在承受者被动灌输而忽视主观能动去思考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学生也很迷茫,关于职业规划的话题很火的原因。 我们花大部分的时间去做题考试,却在年轻的时候不愿意花时间去研究自己。
当然,这有很多外界的因素导致我们对自己认识不全,但我们自己,其实也是懒于或者逃避去深层次的挖掘自己。
很多人,甚至到老,也没有完成心智成熟,因为他们从未看清过自己。
前天在一个深夜里,看着天上的星空,我坐在自己的小屋里,发了一个朋友圈。
匮乏的人太多,有趣自洽的人太少。
庆幸在30岁的年纪,开始逐渐看清并毫不留情的面对自己,
也不惜为一种福报。
是的,尝试开始看清并认识自己,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难得的福报。
毕竟跌跌撞撞的二十几岁,摔的每一个跟头,其实都跟不自知有很大关系。我们总是惶恐,总是害怕,害怕自己会被时代抛弃,害怕自己输给同龄人,害怕自己会一时做错选择千古恨。
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什么,不爱什么,无论是感情,事业还是其他。而只有开始向内探索自己,才不会迷失在那么多选择里,也不会一直执着在变幻莫测的外界。
现代年轻人所呈现的”知识焦虑”,其实也是自我认识不足的表现。因为只有清楚认识自己后,才会知道有的放矢地去汲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不是以一种“我爱学习”的姿态自欺欺人。
在我眼里,认识自己是先从不自欺,自我接纳开始。
1. 何为不自欺,其实就应了那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的生长环境,都是建立在被引导,被比较的状态。家长老师告诉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邻居家的孩子,仿佛总是在高处与我们攀着劲儿。我们必须保证每一步都做到尽量完美,对得起家人,能比得上领居家的某某某。
出入社会后,仿佛又有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要选听上去好就业的专业,对得起颜面儿的工作。大多数时间,我们都不是在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他人。
而这个他人,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可能是家人及三姑六婆,有可能是对面的邻居,也有可能是老师领导同学,还有可能是.......
但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欺,又一个现实是,其实你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多人时常关注着你。即使偶尔会有人谈论你,其实也是在他人闲来无事的时候,而你,说到底,应是为你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摆出一副给他人看的画卷,这不是你真正人生该有的样子。
你是否爱你所做之事,是否敢于卸下面具看看真实的自己?你是否假装努力上进的样子,自欺欺人的执行着形式主义?
外界的评价,并不是全部的你,而在没认清自己时,便会误以为外界的评价就是全部的自己。别人贬低时就自我怀疑,惭愧不堪; 别人夸奖时便会滋生傲慢,情绪时高低。
殊不知,批评你的人也可能是他自己自卑需通过贬低你抬高自己,夸奖你的人也可能不是真心而是客套应付满足你的存在感。而你,是否也在欺骗着你自己?我们总是尝试着给别人一个交代,却往往欠自己一个不自欺的交代。
2. 何为自我接纳,那便是在不自欺的前提下,接纳自己所有好的坏的。
说起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你要如何向别人解释,起起落落是人间常事》,里面有段话我很喜欢
当不想再向人解释时,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本就是自己的人生,就应当作自己的江湖
莫欺少年少,不经事,
跌跌撞撞是常事,
年少有志,但求莫苛责。
是的,不再执着于向他人解释与展示,便是不自欺的表现,也是自我接纳的开始。 不为他人活,而是接纳自己的所有起起落落,起是不傲慢,落时不苛责。
这个道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懂,也是我跌跌撞撞二十几岁里最大的收获。
记得有期作品综艺节目,小s哭着对镜头说,害怕衰老,害怕被人拍到虎背熊腰,害怕不被人认可。当时宋佳很真实和焦灼地她说:“小s ,你真的好不爱你自己。”对了,小s 也是双子座,而双子座的人往往是脆弱而又敏感的,对他人的情绪感知力高,但往往却忽视了自己的情绪。
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对自我不接纳,也是不够爱自己的表现。
在二十几岁的年纪时,曾经有次闺蜜聚会,我说着在我朋友圈里,我所崇拜的某个事业型女大咖。 我羡慕的不仅是她事业的成功,更羡慕的是她对自己真实的爱,这种爱没有一丝装与扭捏,而是真真实实坦率对自己的爱与接纳,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而当时在场的一个女友很不解的说:”谁不爱自己呀?”当时我没有接下话,因为我知道我所想表达的对自己的爱和她理解的爱是不一样的。
真实地爱自己其实是真实地自我接纳,而不是要去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真实爱自己的人,是不会舍得将精力和心力太放在琢磨他人换取自身利益上,而是着着实实的看待自身的成长空间。
再反观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很多摔的跟头,其实根源也在于不够自我接纳。
我是一个很擅长自我苛责的人,这跟我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我出生在一个父母对我很严厉的家庭。从小我都卯着劲儿想向父母展示自己,期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但结果往往相反。
我的父母,一直以来都秉着小孩绝对不能夸,要严管的教育态度。导致我从小记忆中几乎全是没做好的苛责,而每次成绩考好后欣欣然然回到家,得到的答复全是否定。
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我成年,无论是我在大学时候获得金话筒主持人大奖,毕业后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上老师以及考上研究生,我的父母从来都认为我做的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多的不足。
以至于成人之后,我仿佛一直都觉得自己身体内有个气鼓鼓的小女孩,一个对我永远不满意的小女孩, 她时常叉着腰指责我。
在我每过一天时,她会说 “瞧瞧你,你就是个loser,又是毫无收获的一天”; 当我好不容易申请上跨专业博士后,我心中并没有太有成就感和高兴,因为里面那个气鼓鼓小女孩又斜吧着眼说到:“有啥呢,你不就靠点运气吗?你自己根本就没啥实力。”
而更严重的是,我或许一直没发现,我其实一直蛮听这个气鼓鼓小女孩的话,觉得她说的都是对的,也觉得自己应该听她话。A sense of satisfication ,自我成就感,之前在学这个短语单词时,都觉得离自己好远好远,似乎从来没有感受到充实的成就感。说到底,我对自己很不满意,也很难对自己满意。我无法接纳自己,我也已经习惯了自我否定。
也是后来我才发现,这种自我否定模式实则深深地阻碍了我的发展,也是我在我经历挫折后才明白。其实往往经历挫折的人,最需要的是自我肯定,而不是自我苛责,因为过度自我苛责会将人置于深渊中出不来。逃出深渊和活得快乐最需要的本领就是自我肯定与接纳,适当的自我总结是有帮助的,但多度自我苛责对人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因为人的能量场和精力是有限的,当你将注意力集中在已做的事及自我肯定的事上时,你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事态与能量也会往好的地方发展;而当你将注意力集中在未做成的事和负面情绪时,你会变得越来越自我苛责,只会让事态往更糟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尝试认清自己,必须建立在不自欺,自我接纳上。因为这样你才会面对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不会随着生活起起落落而跟着漂浮不定的自己。
凡事,定才能生慧,而清楚的认识自己,便是那个“ 定” ,也是我所理解的三十岁需要的“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