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1年,司马迁看着眼前的一堆书简,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满意的微笑: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他用这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来告诉后代史家一个深刻的道理:史书,要写具体的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后代史家欣然接受,整个《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纪传体。于是,秦皇汉武,周吴郑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留存于中华民族的记忆当中。
往事越千年,只在一瞬间。
公元2017年,新时代的喧嚣和浮躁或许已经将司马迁的声音淹没,此时,一人大声疾呼:
要落脚到具体的人。
要落脚到具体的人。
要落脚到具体的人。
穿越千年的司马迁嘴唇颤抖,来不及听课的他,默默地点了一个饱含深情的赞,然后,飘然而去。
此刻,何瑫一脸严肃,在键盘上敲出了八个字:要写出一个好故事。
看到这几个字之后,听众们端坐身子,做好听课的准备。
就这样,Spenser的高端写作课程的第二课,开始了!
在自媒体时代,传播广度是每一个写作者的强烈追求,有时,一篇爆款文章就会给写作者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纵观网络上10万+、100万+的超级爆款,其实,它们都是在讲述一个好故事,因为好故事自带传播属性。
只有满足了人们本能需求的文章,才能激发人们阅读和传播的欲望,
罗振宇打造的是“魅力人格体”;
六神磊磊凝聚的是“兴趣共同体”;
咪蒙调动的是弗洛伊德所谓的“力比多”;
Spenser把握的是马斯洛所谓的“超越自我”;
以上种种,无论如何,最终都要因为穿上了“好故事”的外衣,才绽放了自己的美丽。
从数万年前山洞中围着火堆的原始祖先,到现在躺在床上拿着手机的现代人类,虽然人们从“讲故事、听故事”的模式转变为了“写故事、看故事”的模式,但是,人们对故事的热爱,从未衰减。
那么,什么故事才是好故事呢?
从本质上说,好故事讲的是具体的人。
如《史记》中的蔺相如、屈原、项羽。如何瑫笔下的MC天佑、范跑跑、唐家三少。
具体地说,是遭遇困境的人。
例如,蔺相如面对的是“完璧归赵”的困境,屈原面对的是“忠君爱国却不被信任”的困境,项羽面对的是“对抗强秦和四面楚歌”的困境。
例如,MC天佑面对的困境是“屌丝逆袭”,范跑跑面对的困境是“大众的误解和愤怒”,唐家三少面对的困境是“高质量的持续写作”。
一方面,困境会自然地带出冲突、矛盾、悬念等因素,而,这不仅仅是在推动故事的发展,还是在打造故事的精彩度。
另一个方面,困境会向读者展示一个人的深层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会让人物变得鲜活生动、让人一见难忘,印象深刻。如金庸笔下的杨过和郭襄,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生。如古龙笔下的李寻欢和楚留香,小李飞刀成绝响,人见不见楚留香。
继续深入剖析,就会发现:遭遇困境的质量和强度越高,带给读者的情感冲击力就越大,故事也就越精彩。
明明是唱歌类的选秀比赛,为什么会变成“比比谁更惨”的比赛呢?这不是唐伯虎死了小强那样的搞笑,而是因为,遭遇困境的故事会很好地增加歌手以及其歌曲的厚重感。如果没有添加梦想的色彩,那么,一个选秀歌手的歌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如果没有《大圣归来》和《西游记》的故事铺垫,那么,戴荃的《悟空》就只是简单的旋律。
然而,我们的分析并不能戛然而止,遭遇困境的质量和强度有了,还需要有故事主人公冲破困境的各种努力、拼搏、挣扎。
我们会为勤奋且坚持的努力而感动,
我们会为痛苦且坚持的拼搏而落泪,
我们会为绝望且坚持的挣扎而虐心,
这个将人性中同情、愤怒等诸多因素统一调动起来的过程,是一个做足前戏的过程,忍受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煎熬是为了更好地骄傲,在最后那一刻,看主人公冲破困境,站在云霄,那一刻,我们跟着他一块儿骄傲;那一刻,在大叫了一声“爽”之后,我们感受到了无比的畅快,真特么爽!!!
蔺相如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与强秦抗争,视死如归,完璧归赵,爽!
孙悟空手舞铁棒、冲破云霄与玉皇叫板,不受压制,大闹天宫,爽!
然而,我们清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战胜困境,感受一身骄傲。
有成功的好故事,也会有失败的好故事。
项羽失败了,他自刎乌江,但,江东父老从来没有忘记他的英雄霸业。
屈原失败了,他自投汨罗江,但,人们至今依然记得他深沉的爱国之情。
有“共情”的故事才会让读者有“代入感”,才会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司马迁写《史记》,用情最深,当属《屈原列传》,为什么呢?
因为,他从屈原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感受到了自己的痛苦和心酸。
其实,他不是在写屈原,他是在写他自己。
朋友们,当你为一个故事感动落泪的时候,你真的只是在看一个陌生人的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