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一旅行了一圈,回来以后,心绪还不能完全平静。旅行对于我来说,大概有一种终极性的引诱。按说今天假期结束,应该收心工作了。但整个人竟还一直处于某种飘忽不定中。
不知为什么,从昨天到今天,一直在想念着庐山。
大约在二十年前,去过一次庐山。那时一群人前呼后拥,从商丘登火车,次日到达九江。具体的地理方位都不记得了,只是跟着大部队,一路兴奋不已。
也许还是因为年轻,那次登临庐山,现在想来,竟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只记得有很多人,很多山,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看来不到一定的年龄,没有一定的阅历,连旅行也会弄的糊里糊涂,不明不白。
其实这些年来,一直有意减少外出。原因就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还不到位,读书也没有通透,担心即便外出也是如行尸走肉一般白忙活一场。
如果还不具备读懂千山万水的能力,那么旅行不就只是一场体力运动吗?
余秋雨先生也是人到中年以后,才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一人独自踏上远行的旅程。
如我这班愚鲁的人,更应该多一些积累和沉淀,然后再尝试开始跟自然山水的对唔。
二
此次五一外出,很意外,好像一下子感觉山山水水都活了起来。
也许所谓的读懂山水,就是读懂它们的历史过往和人文情怀。
就如庐山,二十年前的游览,我还处于懵懵懂懂状态,但是现在想想,千百年来,曾有多少故事在这里发生,有多少诗文在这里吟诵,有多少胸怀在这里展开和扩展。
旅行的目的就是开拓胸襟,打开小我的心结,在更高的层面上发现自己。
总感觉不经过旅行,就不能增广见闻,就不能冲破诸多的心结和魔障。
据余秋雨先生说,庐山真正开始自己的文化之旅,在文化层面热闹起来,始于两晋。
确实,稍微一查资料,就可以依稀瞥见高僧名宿们飘动的衣角曾在这里的树木草丛间显现。诗人们的风华和才情也曾在这里的云雾间缭绕。
可能这就是山水的活力和魅力所在吧。
白乐天有言:匡庐奇秀,甲天下山。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我已经忘了庐山有怎样的山,怎样的树,怎样的溪。但庐山曾吸引那么多的大师观光留连,慧远、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朱熹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