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
一学期一度的期中考试落下帷幕,其结果依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其实,暂时的落后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及时分析,分析后不立即改变,改变后没有效果。
成绩分析的误区
看重分数,看轻名次。
有些家长非常看重学生的分数,有时候也会看看自己孩子和优等生之间的差距。看差距的算是好的,这说明家长有了成绩分析的意识。不过,也有些家长不会分析,只会看重分数。比如,有位家长在考试后,就对孩子说:“下次考试必须考到XXX分,如果考不到,你等着!”其实,这次考试,孩子的确考到了XXX分以上。不过,初二的总分比初一多了一门物理课程,该生的成绩当然会高于初一的成绩。可惜的是,该生成绩却下降了,而家长却沾沾自喜。还有,每次考试,每个科目的难度会有变化。自然的,学生分数也会有变化。所以,只看分数是不科学的。
关注名次变化,漠视分数变化。
有的家长非常看重名次,并且自以为这样很科学。其实,这样做也有失偏颇。名次的变化固然能反应学生的努力程度、位次的变化,不过,分数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某生名次在年级里排名很靠前,不过有偏科现象。尽管他和别人分数和名次相同,但是不如学科均衡的同学更有竞争力。
还有,有的名次段分数会很密集,也就是说大家分差并不大,可是名次可能会差很多。这个时候,应该看分数的差距,而不是光看名次的变化。
再比如,有的分数段分布稀疏,也就是说相邻名次之间分数差别很大。这个时候,除了看名次,还要看分数变化。如果,孩子名次变化不大,但是分数有很大进步,也能说明这个时间段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对孩子要求过高。
有的家长会提出很高的要求,以至于每次考试孩子都玩不成任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泄气了。大家都知道,跳一跳能够到的苹果,可以训练孩子的跳跃能力。可是,你把苹果放到房顶上,孩子自然就会放弃了——因为根本够不到!
对孩子要求过低。
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每次成绩都很满意。(当然,有的家长的理念是完全的素质教育,只要孩子快乐就可以了。可是,在应试的大环境下,成绩差的孩子背负了更大的压力)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在努力学习了,因为不管怎样,家长都是满意的。无形当中,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也就“满意”了。既然这样,又何必下功夫读书呢。
成绩分析的要点
分数和名次并重。
看待孩子的成绩还是以鼓励为主,兼以找不足。看看孩子的名次和成绩,哪个更好一些,就和孩子重点讨论哪一个。而不是,专门找差的那一个,故意打击孩子的自信。大部分孩子还是喜欢鼓励和被肯定。当然,也要指出孩子的不足,共同讨论找对策,争取下次进步。
学科要均衡,不能偏科。
很多家长重理轻文。现在已经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年代了。所以,学科不可偏废。一旦偏科,纠正起来很困难。
注重薄弱学科,着重补弱。
出现了薄弱学科,一定要让孩子重视,适当的时候也要补补课。但是,也有越补课成绩越退步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请看下面的分析。
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最着急的是家长,然后是老师,最后是学生。其实,应该把顺序反过来才对。每次都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不天下大乱才怪。
更要命的是,家长一着急,可能就会乱出招数:体罚孩子、埋怨学校、报辅导班,有的甚至是各种招数综合运用……
对于学生的成绩来说,主要因素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这两者当中,学习态度占主要成分。所以,要想提高成绩,必须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内驱力。家长和老师的因素都是外因,影响不大。
对于这一点,我经常利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来激励学生。我要让孩子明白: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是很光荣的事情!自己在班级的地位,自己的话语权,是靠自己的奋斗和拼搏换来的!
正确认识孩子周围的环境
孩子的成绩和座位前后无关,和同位是谁无关。
这里有两个有力的证据。
班级第一的同学在最后一排。
有个同学为了提高成绩,和一个成绩很好的同学做同位,可是成绩却下降了。而两个成绩较差的同学做同位,两个人互相帮助,共同激励,结果都进步了。
亲其师,信其道
有一句想必大家都知道的话:善待老师最终是善待我们的孩子,关爱老师就是关爱我们孩子的未来。
任何情况下,家长一定要维护老师的尊严和形象,任何破老师形象的行为,都会让老师在你的孩子心目中打折扣。孩子从内心不尊重老师,他怎么会相信老师,怎么还会听老师的话?所以,家长一定和老师保持高度一致的教育立场,家校合力,拧成一股绳,我们的教育才会真正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