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灵魂》读后感

      《死灵魂》是俄国文学家果戈理的代表作品,四大著名吝啬鬼小说之一。小说的第一部出版于1842年,果戈理还没有完成预定计划中的第三部,便于1852年去世。这本书的主题得自于普希金。虽然这部小说最后以中断的句子做为结束,它仍被视为一部完整的作品。

        小说描写一个投机钻营的骗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买卖死魂灵的故事。果戈理,相比于19世纪的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和普希金,他在中国的名声就稍显暗淡。阅读后,我特意查了一下《死魂灵》的文学地位以及果戈理这个人,评价还挺高的。普希金说:“从来没有一位作家有过这样的才华,善于把生活中的庸俗那样鲜明地描绘出来,把庸夫俗子的庸俗,那么有力地勾勒出来。”

      《死魂灵》里到处充斥着现代人非常鄙夷的伪善和奉承,果戈理把这两样东西做到了极致。什么叫做到极致?就是你都不觉得主人公是伪善,反而自然得让你认为他天生就是这副样子。看似荒诞至极的人物,却找不到一丝丝的不合理。果戈理还是把心里话说出来了,《死魂灵》的发表震撼了整个俄国,当时也没几个人敢像他那样,把心里话写到作品里,且讽刺揶揄了一番。

      《死魂灵》作为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相比较于其情节构思,我认为其更突出的特点在于果戈里的语言风格和描写功力。果戈里对鲁迅的影响很大,作为中国读者的我们,从小就已熟悉了先生的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而先生思想的深度和感染力正是建立在其语言穿透力的基础上的。初读鲁迅关注点可能更多的在于其思想性,细细品来就会发现先生行文简洁而毒辣。以上思想性和语言的特点我们都可以在《死魂灵》中找到蛛丝马迹。

      《死魂灵》全文在一部喜剧外衣下,在细致到琐碎的描写中,经常会突然闪现过一个直击人心的句子,或表现人情冷漠,或反应世态炎凉。甚至你有时会觉得果戈里有时在刻意掩盖这一目的,每当初露锋芒旋即岔开话题,这应该和果戈里当时的境遇有关。但显然果戈里并不情愿仅仅创作一部喜剧,偶尔也会真情流露,有一些抒情性的文字,比如说我们身边都是乞乞科夫。同时,作为一个俄罗斯人,果戈里更多的还是对俄罗斯和俄罗斯人的热爱。他又不止一次借乞乞科夫之口描绘了主人公眼前和记忆中俄罗斯的土地,对于俄罗斯和三套马车的描述更是这一情感的集中释放,这一点正是我认为的果戈里和鲁迅最大的相似之处。果戈里写书,是为了讽刺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西尾维新的物语系列中一位欺诈师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只要蕴藏着想成为真物的意志,伪物就比真物还要来得真实。”相信只有一个对于生活和自己的国家都无比热爱的人,才能如此深入的观察生活的环境,思考自己的国家,这就是“爱之深责之切”吧。想了解俄国文学的,非常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