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李开复在北京新书发布会,发布了有一本新书《AI.未来》,开复老师在中国年轻人的青年导师,人工智能专家,整体课程也值得期待,现在的企业谷歌、facebook都是人工智能企业让人印象深刻。
人工智能发展阶段
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大致上可以分为四波浪潮:互联网智能化(Internet AI)、商业智能化(business AI)、实体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自主智能化(autonomous AI)。每一波浪潮运用了人工智能的不同能力,颠覆了不同的产业,都让人工智能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更加深入渗透。
人的工作会受到威胁吗?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取代的技术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工作和任务场景:
重复性劳动,特别是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地方完成的工作(如洗碗、装配线检查、缝纫)
有固定台本和对白内容的各种互动(如客户服务、电话营销)
相对简单的数据分类,或思考不到一分钟就可以完成识别的工作(如文件归档、作业打分、名片筛选)
在某公司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工作(如银行理财产品的电话推销员、某部门的会计)
不需与人进行大量面对面交流的工作(如分拣、装配、数据输入)
虽然有媒体报道,声称巨额投资将用于开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如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放射科医师),但这类人工智能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普及。
如果你的工作符合上述类别,那么是时候开始新的职业规划并接受相关培训了。
换句话说,你应当避开人工智能能够完成的工作、了解人工智能做不到的事情。你也应该把这看作是一个机会,让你的工作更多样化、不再那么单调。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工作?
李开复认为,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这种取代将以多种方式进行:
直接一对一替换:即一个岗位由一套人工智能设备取代。总工作量减少导致工作岗位减少:人工智能可完成部分工作,但其余部分仍需要人工。然而,较大的公司可能会减少整体就业岗位,大致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比例成正比。
打破公司甚至行业运作的新模式:比如一种新的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想象一下未来可以从应用程序获得贷款,这样一来最终银行贷款可能不复存在)。
从短期来看,会有很多人进入人工智能行业,这反而会增加就业人数,但人工智能对人类工作岗位的大规模取代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真正实现。
人工智能做不到什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意性工作(例如,医学研究员、人工智能科学家、获奖剧本作家、公关专家、企业家)。人工智能不擅长提出新概念。
2.复杂性/战略性工作(例如,首席执行官、谈判专家、并购专家)-需要了解多个领域并需要进行战略决策的工作。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即使是理解常识也很困难。
3.灵敏性工作(例如,口腔外科医生、飞机机械师、脊椎按摩师)。实际上在机器人和机械学方面取得进展比人工智能软件慢。机器人仍然非常笨拙-看看机器人拿铅笔的样子,你就会懂我的意思。
4.需适应全新、未知的各类环境的工作(例如,地质调查、集会后的清洁工作)。机器人在特定环境(如装配线)中运行良好,但不易适应新环境(如每天在不同的房间里工作)。
5.同理心/人性化工作(例如,社工、特殊教师、婚姻顾问)-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情商。人们也不愿“信任”机器,让机器来处理人性化任务。
附一张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