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阳光普照》,金马奖最佳影片。故事围绕一家四口展开,它所要表达的,是台湾电影历来擅长的主题:透过一个家庭的裂缝,来窥探整个社会。
我承认我没怎么看懂,片尾曲结束之后我立马去豆瓣翻看了影评。不知怎的,读着专业影评人细心码好的文字,我反而越发觉得难以理解。电影在很多情节上埋下了伏笔,经过影评的解读,回忆起电影的细节,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但又好像是胡扯。这就像不平等的对话——像受过高等教育的导演和正在读小学的我大谈特谈文学概论——我并不能在观看电影的第一时间感受到故事想要传达的情感,也无法通过自己的理解去解读剧情的走向。
对我来说,这不过是时间缓缓流过,少年们逐渐长大的故事。
可能是由于电影剧情本身的压抑,我关闭了影评,太过高深的解读让我觉得更加压抑了。人生而不易,为什么还要把这种不易更加放大地播放出来呢?多拍点喜剧难道不香吗?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研读有深度的电影?
内心阴暗面是每个人都有的
正因为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信息存进我们的脑袋,处理这些信息已经耗去了大量脑细胞,所以在下班之后,休闲时间,我们更倾向于看一些不需要大脑思考的综艺节目和口水肥皂片,莞尔一笑,消除万千烦恼。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习惯了不去思考,习惯了蜷缩在自己的舒适圈,偶尔观看一场严肃的电影,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脑细胞不够用。归根究底是那个浮躁的自己,无法接受片刻的用力。
人只能活一次,但电影可以拍无数次。通过看电影去感受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生活状态下的人生,也许就是电影对于我最大的作用。《阳光普照》用155分钟,耐心描摹出了一个“家”应有的模样:有阳光,就必定会有阴影,阴影就是阳光存在的最好证明。没有人完美,我们都有自己的阴暗面,但正因为如此,才能成为彼此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