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主要讲述作者在行医途中遇到的事情以及他的看法。
对于医疗圈的人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
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和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讲的是医学上的难解之谜,比如说我们会迷信夜班之神,比如某些疼痛、呕吐的病人,我们找不到病因,也不知道是如何引起这些症状的,以及某些生理现象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常规治疗并没有效果,我们不得不为病人做手术,来解决某些麻烦。
第三部分是世事难料。作者提到了尸检。在美国尸检的比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但在中国,人们信奉入土为安,我工作这么多年,我没有见过同意尸检的家属。即使,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医疗问题,家属也是拒绝尸检的。
其实尸检还是有好处的。在医学史上她帮助我们认识了很多疾病,比如说结核菌的发现,就是通过尸体解剖才了解到的。也发现了很多患者死亡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作者提到了其中他治疗过的一个患者,本来都要出院了,结果在出院的前一天,突发心脏骤停死亡。然后他回顾整一个过程,考虑可能是肺栓塞,因为他在前几天用了维生素k,而且没有监测相关的指标也没有停用这个药,这个药有导致血栓的风险,而入院的一些相关检查,也没有发现说有动脉瘤这些会引起患者突发死亡的一些原因。我在看的过程中,我也以为是肺栓塞,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主动脉瘤破裂。然后他在回顾这个整一个过程,发现胸片其实有提示那么一点不是特别明显的病灶,结果他跟放射科的医生都忽略了,更别说进一步的检查了。
我并不是说要要求所有人都接受尸检,而是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的,我觉得还是需要做尸体解剖的。
在最后一个章节讲的是一个左下肢感染的一个小女生,原本以为他只是皮肤感染而已,而恰恰是作者,前几天刚刚看过类似的病例,症状非常类似,但那个病人得的是非常罕见的坏死性筋膜炎,死亡率非常高。所以当他看到这个小女生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这个疾病,而最终做了病理之后,发现确实真的就是这个病,不过最终在他们团队的努力下,小女孩的左下肢保住了。
两个有非常相似的症状疾病,那到底是如何区分的?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说如果说他下一次再遇到这种病例的时候,他也无法决断到底该不该做这个病理切片,因为这个病理切片确实有损伤的。万一不是这个疾病,这个小女孩左下肢将会留下疤痕。
对于一般人来说,我是相当建议他去看第三部分的内容。患者或者说是非医疗圈的人,可以通过第三部分了解医生是如何做决断的。为什么医生会跟你说有这个可能有那个可能,那是因为医疗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在判断下一步到底该如何做的时候,与医生的个人经验关系相当大,不同的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而且相差性非常大——尽管我们并不承认,大多数时候医生都以为自己是非常理性的,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然而这并无法避免。
总体而言,我还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它里面讲到的一些人文关怀我非常喜欢。在换作者行医的途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关人文关怀的内容,比如说他会关心一个死亡的患者家属,为了照顾他的情绪而不跟他提尸检的事情。在这一方面,我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
医学并非是冷冰冰的,它夹杂着人文的关怀,所以显得非常神圣。里面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也分享给大家共勉——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真正的考验已不再,单单是去除病人的病痛,而是医生能否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提供热情亲切的服务。
但我还是会有一些小小的疑惑的,比如说像今天听到了一个噩耗——又有一个医生被刺杀了,医生跟弑医者之间并没有任何的医患关系,然而这个患者却拿起了屠刀。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觉得很无奈。
我一心为病人着想,为何他会拿刀指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