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科学家们习惯将人类的天赋和能力划分为智商、情商、逆商、德商、财商等很多种,乃至让我们错以为智慧仅指智商。其实,智慧不仅是指智商,也包括了所有的天赋和能力。
智慧一词源于梵语“般若”的意译,是从佛教而来。佛门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智慧圆满。智慧圆满了就是佛,就可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并且,修行首先是从大慈大悲入门,讲求积善功,以道德圆满为第一大智慧。因此,智慧必然包括了道德。实际上,道德体现的也是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智商,乃是局限于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推理能力等,还包括所谓文商(CQ)。目前认为智力由三种能力组成:短期记忆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能力。由此可见,拥有智商根本实现不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实现不了道德圆满,只能算是拥有了某一方面的天赋和能力。包括智商在内,所谓情商、逆商、德商、财商等,都是属于某一方面的天赋和能力,只是智慧的细分。智慧,其实就是智商、情商、逆商、德商、财商等各方面天赋和能力的综合概括和体现。
按照佛门对智慧的解释,迄今为止还没有谁实现了智慧圆满,没有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也没有人在德行上毫无瑕疵。智慧圆满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通常所能实现的智慧都不圆满,都只是指某一方面的天赋和能力,是相对的智慧。这种相对的智慧,类似我们所说的聪明。
聪明一般都是指悟性,更加接近学习能力,是比别人更加善于理解和应用。智慧不仅是有悟性,还善于创造,是已经具备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方法,善于发现和发明。通俗来讲,就是聪明人一学即会,智慧者还可以在会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和创新。当聪明人实现了突破和创新以后,他就成了智慧者。智慧者不等于实现了智慧圆满,他还需要继续努力。
我们通常讲要德能兼备,就是说要有大智慧,大智慧体现的就是道德和能力。世俗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其中的智只是指才能、学问、胆量、见识,不包括道德,是狭义的智慧。广义的智慧不仅是指才能、学问、胆量、见识,也包括了道德,涵盖了德、体、美、劳各方面的能力。德、智、体、美、劳都属于能力范畴,智慧体现的就是能力。
有人固执认为道德能力不同于智慧,那是因为不明白道德起源。所谓道德,包括了规则和品德两个层面。道就是规则,在行为上遵守规则体现的就是品德。因此,道德的根本是对规则的履行,而规则的制定是基于利害关系。我们只有从智慧才能准确分辨利害关系,从利害关系形成道德共识。也就是说,从智慧产生了规则,然后才有了道德概念。
我们从智慧可以准确分辨利害关系,才能真正把握道德。因此,佛陀说行善是需要大智慧的。缺乏大智慧,可能会走向善良愿望的反面,将好事干成坏事。所以,追求所谓道德完善,还不如从根本去追求大智慧。
我们是从大智慧讲道德,但是道德无法体现智慧的全部。再好的德行也解决不了发明创造的问题,君子不一定比小人生活的更好。所以,我们无法从道德实现真正的智慧圆满。只能回到天赋和能力,从天赋和能力才有可能成就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