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时代远远脱节了,就像我们的父母一代,对于饥饿和寒冷的记忆一样。
他们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年代,所以,就算现在早就衣食无忧了,但是,他们永远会担心我们吃得不够多,穿得不够暖。
我们对“精英的教育”“掐尖的制度”“应试的方式”……同样也存在着盲目的信任。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在教育上,有了根深蒂固的观念,有着不可改变的“刻板印象”。
怎么办?我们为此很是头疼,在我们和家长的交流中,在我们读书会的讨论中,在家庭营、独立营的营地里,在我们的写作课堂……
我们总会遇到有些家长这样的态度:你们说得很好,也挺对的,但是,我觉得不适合中国,不适合我们的孩子。
我很郁闷: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很优秀的,不用和别人去比较;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孩子不用德智体美劳都优秀,也能过得好;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孩子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成绩,并不决定一生的成就和幸福;
他们为什么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教育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我价值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久很久。
直到有一天,我买了一本经济学的书籍,叫做《贫穷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