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才接触到第一本课外书,借阅同学的。发黄发黑的纸页,连封面都不见了,左侧隐约印着《苦菜花》.依稀记得那本书讲述了那个战乱苦难的年代里一位伟大苦命的母亲。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母亲带着我到乡里百货大楼,买下生平一本课外书《小学生得奖作文大全》。
初中的时候,接触到大量的课外书,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即”泛滥成灾”又有幸得阅。在那个社风与校风混乱的年代,唯有看书能让人安静。
所有看的小说都是同学之间传阅的,有上册没下册,有时只看了中册。借书那种渴求的眼神,那怕是平时很讨厌的男生,问借书的时候也做强颜欢笑,低声下气,无奈自己又没钱买书。
借来的书,在规定时间里要看完,因为下一位同学还等着呢。只能上课时间看,庆幸长得高坐在后面老师也比较难发现.有时正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沉浸书中,老师突然从前面伸出一只手来,顿时魂飞魄散,满脸惶恐。惶恐的并不是被老师发现自己上课看课外书,而是书被会没收,还不了给人家,下次再借书就难了。
被老师收走的书,总有同学会有办法向老师要回来的,所以每次上课看课外书变得格外小心了。
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乡里唯一的一所初中,升学率不到10%。学校里常有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的现象。有时上课,后面几排课桌是空的,老师也无能为力,一个班差不多有90个学生,挤满了教室的角落,对于不想学的学生只要不出事,基本上就不管了。
就这样,初一的期未成绩从考入时的前三跌到末十,母亲极为震怒,又打又骂,仍然我行我素。在文科成绩能保持及格,理科成绩以个位数显示的日子里浑浑噩噩的度过了初中三年。
职高一年级的时候,在县城,住宿了,家里也会给些零用钱了。
县城有几家书店,可以免费看一段时间,看久了老板也不高兴。星期六日的时候,约上同学或者独自一人去书店看书,有时也会买上一两本书,以博得老板欢喜。
就是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了三毛的书籍,仿佛一下子找到心灵的知音。即使省吃俭用,拆东墙补西墙也要买她的书回来看。所有三毛全套的书都买了,感受着她在沙漠里生活的气息,以至于看的时候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恨不能穿越千山万水与她相遇相识。
正经的书是实在读不下去了,终身学历职高肆业,在18岁生日的第2天,踏上社会走向独立。
走上社会后,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没有学历只能做普工. 没日没夜的加班劳作,剥夺了全部的时间,有时整月整月的不出厂门,看书成了奢望,集体宿舍会准时关灯。
换了工作,时间多一点的时候,也会上书店看书,张爱玲,苏青,贾平凹,卡耐基的都会买一些来看;小摊上的《深圳青年》,《读者》,《青年文摘》。最爱看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反复看了好几遍,平凡的世界里真实的人生路。
胡晓梅的《夜空不寂寞》,大胆犀利的语言,剖析着城市夜空中寂寞的心灵,如一轮明月,照亮着人的内心,给人慰籍和方向。不知什么时候这档节目后来就不播了,语言最能温暧寂寞的心。有时我在想,如果胡晓梅的节目还在,富士康那些纵身跳下的灵魂在生前是不是尝试去找心灵的安慰,排解内心的苦闷,从而改变想法,不跳楼了呢。也许吧
恋爱结婚生子后,家庭的琐碎,工作的繁忙,看书也没了兴致。所看的书也就是给孩子的课本上签名时翻看几下。
微信兴起的时候,公众号里最先订阅的是《立方读书》,后来的《悦读》,都是跟读书有关的,有些推送的文中介绍的书单里有一些是少年时看过的。
所幸的是,少年时爱看书,人到中年还没有完全放下. 上上周趁着当当网暑假打折活动,一下子买了四本英文原著。虽然现在看原著很吃力,但只要保持学习的心总有一天会全部看懂的。
那些年看过的书,在心里种下了根,武侠书让自己具有正义感,性情豁达;言情让自己善解人意;杂志让自己内心丰满;励志书让自己内心强大;散文又让自己生活随意不拘泥。
看书是一种兴趣,即能怡养性情,又能让人变得有趣,不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