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里的文章,包括一些大神的文章,我现在很少看,因为文章实在太多,而我的时间又太少。昨天不经意点开衷曲无闻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什么样的瞬间,会让你孤独到想哭?》,说实话,我是被题目吸引进去的。
文章开头先摘录名家书中语句,中间举例说明,最后叙述一些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总得来说,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自己在生活中感到很孤独。嗯,作者也许很孤独,也许又并不孤独。他虽然是一个人,但有车有工作,还有很多事可以去做,有时还可以和同事一起聚餐喝酒,这样的日子不是挺好吗?作者大概是缺少一个感情寄托,所以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只单身汪渴望爱情的内心独白?
说到孤独,其实每个人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候,但怎么对待它,这是一个问题。有句话说,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孤独感也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一个人总是莫名感到自己很孤独,我只能说他把孤独太当一回事了。
我也有感到孤独的时候。比如我因为工作关系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十点钟左右要独自一人走一段长长的路,路上又黑又静,伸手不见五指,没有一丝声音,没有一个人影,我打着灯就那样默默的走着。而那时,外面的世界里正是万家灯火,一片欢声笑语喜乐融融,而我却像是一只独自游荡在荒地里的孤魂野鬼。我感到很孤独,我甚至想把这种感受写出来让很多人看到,但后来想想又觉得自己很矫情:过年回不去怎么了?一个男人独自走一段黑路怎么了?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说孤独,我倒是觉得我的哑爹很孤独。他自小聪明伶俐,却又聋又哑,不能说话,听不见声音。他没有娶妻,无儿无女,且一辈子生活在老家,没有出去过。按理说哑爹应该很孤独,但他这么多年一直活的很开心,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出门遇见熟人,他会主动打招呼,有时还会“啊啊啊啊”的说笑一阵。遇到谁家有红白喜事,他会主动去帮忙,在厨房里安静的烧火扫地。哑爹和蔼可亲,他非常喜欢笑,他的笑很纯粹,很清澈,很触动人心。至于孤独与否,他的字典里似乎压根就没有这两个字。
以前看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一直记得很清楚,是这样写的:母亲走后,人生从此孤独。如果用这句话来诠释孤独二字,我是非常支持和赞成的。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母亲走了,人生便没有了来处,自己仿佛一下子成了无根之草,任意飘荡,无问西东,尤其是在午夜梦回之际,面对窗前一轮明月,忽然想起母亲,那种撕心裂肺欲哭无泪的感觉,非孤独二字不能道尽。如果你感到孤独的话,那就回去看看你的母亲,或者给她打一个电话,因为有一天,当你的母亲不在了,你再也看不到她了,连打一个电话也不能了,那时你就会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孤独。
其实做人,尤其是作为男人,还是应该要豁达一点,洒脱一点的好,要像苏东坡和辛弃疾,心中有日月,有山水,有文章,有诗词,有音律,有情怀……;还要像金庸笔下的令狐冲和乔峰,天地之大,山高水阔,一人一骑独行江湖,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可以走许多路,可以喝许多酒,可以交许多朋友,这何尝不是一件逍遥快活的事!天地之妙,存乎一心,有些事换个角度看,或许便可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以上看法都是个人观点,浅薄的很,希望不会贻笑大方。至于衷曲无闻的这篇文章,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有不当之处,反正都是外人,权当我一吐为快,希望不要介意。最后用东坡先生的两首词结尾。这两首都是我非常喜爱的词,每次读过都会顿觉神清气爽,倍长精神。前一首不畏孤独,后一首不惧岁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