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舍友小A借用我们实验室的体式显微镜,我在一边儿做实验,两个人闲聊起来。
A:“金姐,我们研究所也有个与你一般大的博士C。可是好烦……每天抱怨自己压力大,说自己辛苦,今年是博士延毕最后一年了。可是,我却看她一点不努力,什么事都要麻烦我们,还总是说自己是老年科研组成员。”
A:“什么事情都想让别人替她包办,自己不会做动物实验,想让我帮她做几十只小鼠。我可以教她做一只啊……”
A:“她以为别人帮了她以后她就省事了啊,以后就没有困难等着她了?”
A:“她是某某某医院的硕士毕业,移液枪都不会用啊,天天说自己是零基础,都来半年了还零基础……”
我听了会儿,大致总结出这种人的特点:懒、爱抱怨、畏惧困难、爱麻烦别人。
首先,我为什么说她懒,博士还懒吗?有的。从小A说起来是某牛医院硕士毕业连移液枪都不会用,我就知道硕士是混了个毕业。但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那么你说她懒为啥人家还觉得自己辛苦呢?我感觉C错就错在时间分配的问题上。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总是忙于生存时间而不分配好玩时间的人是缺乏幸福感的。而沉迷于好玩好看时间的人不安排生存时间又是空虚的不踏实的。博士C错就错在时间比例的不恰当让她既累又空虚,“压力感”爆棚而毫无“成就感”与“幸福感”。看似很努力,每天也在实验室出现,却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存时间。如此进入第二个特点:爱抱怨。
博士C高龄博士,临床老师。她把很多时间花在抱怨自己的辛苦与压力上,感觉自己这个年纪读书太不容易。然而,毕业的标准并不会因为你是高龄而降低。我希望这位C能明白这一点。因此,抱怨毫无意义。她应该做的是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是别人几倍的努力。很多年轻人也很喜欢抱怨,抱怨上天的不公,抱怨自己的工作辛苦而无收获。稻盛和夫先生也是在迷茫的时候选择了停止抱怨,而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甚至卷起铺盖将锅碗瓢盆搬入了实验室的。否则没有京瓷的今天。所以,当你想要抱怨感觉人生迷茫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停止抱怨,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去。老天再不公平,给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爱因斯坦说人到了60岁以后就会珍惜生命的每一个小时,你大可不必那么晚才懂得这个道理。生活不可能没有压力,而适度的压力是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的。我们要将眼前的苦难当作上天的考验,出色的给它一个答卷。
说起苦难,那就是这个C的第三个特点:畏惧未知的困难。人总是喜欢呆在舒适区,可是舒适区呆久了人是无法进步的,人类也无法进步。生活不会也不能一成不变,那会失去很多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生命的体验,枉费了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人们喜欢探索新的事物,同时也会惧怕前方的艰难困苦。博士C没有勇气面对实验中的困难,以后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呢?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人生一帆风顺吧。小A曾在我痛苦迷茫的时候对我说:“金姐,你要适应你们组的管理模式,你们组就是你师母管的”,她的意思是“我应该适应这个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我”,于是,事情便往好的方向发展了。博士C总是寄希望于别人能帮助自己,而自己又不愿意付出努力,想让他人解决自己的困难,省时省力。可是,人生哪有那么多捷径,我依旧崇尚曾国藩的“尚拙”,拔苗助长的医生,没有在一线跌打滚爬的医生,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最后一个特点:爱麻烦别人。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中,偶尔麻烦别人都是难免的。可是博士C害怕思考与实践,张口张三李四的问,结果导致他人对她心生厌烦。我记得松浦先生在《工作的100个信条》里提到这一点:尽量少麻烦别人。研究所的工作其实很繁忙,除了人际关系简单之外工作强度不亚于临床。博士C总希望别人全全代劳自己的实验,不想自己学习与思考而占用别人大量的时间。其实,博士期间更应该锻炼的就是这种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之后才可能创新。总是让别人扶着走的人怎么会有独立行走的能力呢,更别说跳了。我想,很多问题其实都可以自己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别人也愿意给你提供帮助,这才是正确的做法。很多医生会说,实验技术学得好有什么用?好像临床似乎用不上。其实道理很简单,你学美术做什么用?你可能比别人更具备审美而让你学会欣赏生命中的种种美。你学数学有什么用?让你更严谨更具备逻辑思维……我们不能做功利主义者。
好了,夜深了,我想,这篇小文可以给你们一些思索,尤其是年轻人。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