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2018的年末,应友人的邀请,我们一行三人去到了上海,参加一个展会。
在上海的四天时光中,让我难忘的是自己对上海的观感。从书本上、从影视作品上、从各个渠道了解的上海,都只是这巨大城市的小小部分。这些看似杂乱的碎片堆,比不过走出地铁站时,看到眼前景象的一刻来的震撼。我们第一站选择了在豫园下车,走出地铁站的一瞬间,一座突破天际的大厦在远端耸立着,后来才知道那座大厦就是上海中心大厦,目前世界第二高及国内第一高度的上海地标建筑。
远远的那座现代化大厦的映衬下,黄浦江西边的街景就显得有些年代感了。民国时期的青灰色建筑把上海曾经东方巴黎的气质不经意的显露了出来,以至于后来路过远东饭店的时候,从感觉这座大楼里面的某个窗户里,有一个头戴黑色礼帽的神秘人拿着一把狙击步枪瞄着路面的位置,等待重要人士出现,突然身后的屋门被敲响,神秘人敏捷地躲在门后,突然把门打开,从黑色大风衣里掏出一把汤普森冲锋枪,对着走廊上埋伏好的人上来就是一通扫射,然后一梭子子弹把走廊上的装潢打得面目全非,大家等烟雾散去,发现神秘人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遐想间,穿过了一个小街心绿地,一个大牌坊映入眼帘,然后牌坊往里,是一条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街道。沿着路标指示下,在一个转角,我们走进了传说中的豫园范围。
行前,我看了又看网上的旅游攻略,从百度旅游到知乎,几乎大部分上海土著们都认为豫园就是专门为外地人开设的旅游纪念品售卖处。果不其然,走到了《极限挑战》的一个拍摄地,就是豫园里面最宽敞的空地,熙熙攘攘的人群顿时在面前涌动起来。周边都是各式各样的沪上小吃。走着走着,就走到了一家久负盛名的小吃店——南翔馒头店。我们一行三人等的时间并不长,上了三楼,吃了一顿美味可口的南翔小笼包。相比开封的灌汤包,南翔小笼包除了南方小吃中一如既往的精致之外,还有上海特色的甜味,那种甜味不是堆积着白糖的甜,而是食材自然的鲜甜,入口即香。
关于饮食,上海的名小吃是应该去品尝一下的。汤包、生煎、浇头面、葱油饼等等等等,不胜枚举。但个人的感觉是,我们住的徐汇区的普通街道上,一家看似有年头的老店里面卖的汤包小点,味道都特别好。热爱面条的我,在店里的第一餐,就选择了苏式爆鱼面。经过油炸后的鱼块甜香的口感一入口就充实了整个味觉感官,鱼和酱汁的鲜甜在前,里面的咸鲜在后,此时千万不要着急喝汤,咀嚼出浇头的香味同时,吸溜一口筋道的面条,整个爆鱼面瞬间就能让自己达到幸福的顶点,然后再去美美地喝上一口清汤,发现这种突如其来的幸福感真的很难得。在平时里吃惯了外卖和家中的味道,异乡的一碗面,竟然吃出了一种的熟悉的感觉,让我不禁在想,这种吃面的方法在广州吃云吞面的时候,也感受过。还有风靡全国的沙县小吃,他们做的汤面也是这种形式。看来大家对于美食形式的钟爱,真的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除了街边店的苏式浇头面、南翔小笼包和大壶春的生煎包,此行友人安排了三顿轮胎店,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无奈在下没文化,一句牛X行天下,轮胎店的美味估计在各种社群网站都被大V们品评过一个遍了,我就不再露怯了,就三个字总结一下,真好吃。
出发之前,身边的朋友都推荐我好好逛逛上海的街景,外滩、南京路、浦江两岸的风景的的确确让人流连忘返。白日里的外滩和夜晚的外滩仿佛就像时空穿越一般,十里洋场,霓虹闪烁,更难得的是,在第二日的夜晚,外滩飘起了零星白雪。外国建筑群的顶端飘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很难想象,曾经在一百多年前的这里洋人横行,天空飘着的是列强的旗帜。这些建筑,见证着民国前上海新开埠时的破落,民国中上海滩的繁华,抗战中上海的坚强和沦陷,以及解放后上海人民在陈毅市长的带领下打赢一场又一场经济战争,发挥出强大的上海生产力,支撑全国的轻工业发展的强劲实力。站在近代史上最闪耀的历史标地,上海如今的繁华,更像是始终闪耀在天空中的一个亮星,本来就妁妁其华的光彩在夜空中更是夺目。相比必须打卡的外滩胜地,对岸的浦东新区给我的感觉就是高,一座座如云高耸的建筑,代表着上海乃至全中国一次又一次突破天际的高度。原先在日立电视机里看着东方明珠塔落成,到如今上海中心大厦矗立在浦东,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当之无愧。这座从上海各处都能遥望到的巨型建筑,走到脚下的观感是震撼的。
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上海馆就建在上海中心大厦的37层。新瓶装老酒,这种奇思妙想挺符合观复嘟嘟的气质。参观完,就是马先生形容的状态,来之前难以想象,去之后无法复述。里面承载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精彩,相比官方的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更多的是人文的宣扬,就像是帝王将相的家世让我们通过传统文献耳熟能详,可普普通通的民众,他们才是历史的真正承载着。器物的精妙,器型的精美,让人惊叹。尤其在上海观复博物馆中的东西馆,一东一西,亦东亦西,在瓷器上的展示是尤为明显。从明清早期青花瓷中的西洋图案到民国之中各式各样的西洋器物,都验证着如今的世界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在如今信息技术大爆炸的环境下,复观前人的路,这种大势正是必然的。也就像伟大的马义之所以能在上海这个沃土中生根发芽,星星之火,以至燎原,都和东西方的大融合密切相关。
南京路的行人是真真切切的多,但很奇怪,相比南京路步行街的街景,我更喜欢走在淮海路上的感觉。从南京东路沿着外滩一路走到延安东路上,我领略了外滩白天的风光。之后坐着中运量的线路,我从老成都北路下车往淮海路走去。不经意间一回头,之前出现在课本上的二大会址,那一排门的建筑瞬间吸引到了我,激动的我转身就去参观了一下二大会址纪念馆。进馆的第一个展厅就是一个通到天花板的LED屏幕,讲述着革命先驱们的丰功伟绩。里面的陈列都特别珍贵,除了当年宣传马义的会场和二大开会的地方之外,还有平民女校,无不生动地讲述着当年发生的故事。淮海路上的风光很美,仿佛这条长长的街道,就是专门给喜欢逛街的人准备的。街边各式各样的百货店、小吃店、书店等各种商铺琳琅满目,国内的国际的大商标都在街上一览无余。如果喜欢购物,相比南京路,个人更推荐到淮海路,无论是伴手礼还是自己的吃穿用品,这里真的很好逛。
《国家宝藏》是之前央视的一档文化节目,里面就有上海博物馆的专门一期。因为如此,我参观了久负盛名的上海博物馆。不过这次有些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紧张,用了半天时间,只把上海博物馆的一、二两层参观了一下,楼上还有两层的展品未曾得见。上博的第一层是青铜馆和漆器展览。也算是机缘巧合,在青铜馆参观到一半的时候,一位学识渊博的义务讲解员严蔚老师在给参观的人群做着详尽的讲解。也是经严老师之口,我才得知关于晋侯稣钟和大克鼎的前世今生。在《楚国八百年》中的晋侯稣钟,和教科书中的大克鼎,都是青铜时代的重要文物。严老师富有激情的解说,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古今,整个场景都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严老师当天讲解的只有青铜馆,却用了三个多小时。所以心存敬畏的我,把漆器和瓷器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看了一遍,通揽草草,有些遗憾了。这次上博之行给我了一些启发,以至于我打算通过自己的爱好和类似的方式,把距离自己比较近的洛阳新区博物馆和河南省博物院好好的看一看。
想说的经历太多太多,短短四天的上海之行,让我深深的爱上了这座城市。以前都戏称魔都,可这次行程的魅力让我久久难忘。希望未来还有机会能够把上海这座城市好好的游览一番,就像认识一位博学多才的朋友,总想着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还能重逢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