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拿起笔,写给班级里的孩子,我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自家闺女上初中时,我也曾经一日一封的频率给孩子写,当时却让我倍尝“大雪纷纷扬扬的扑向大地,而大地却无动于衷”的煎熬……如今却明白不是孩子不屑于回复,是我没有真正以共情的方式,看见她、理解他她、走近她。
原来,不成熟的那个,一直是我。
所以我计划把“纸短情长”这书信沟通的模式迁移到班里的孩子们,在师生1对1的心灵碰撞中实现双向成长,爱的双向奔赴。
第一封,就从这个叫一鸣的孩子开始吧。
这封信,我原本想着一页就结束的,谁知没有刹住车,两页才结束,中间还因为上楼拿卷子被打断,回来再继续时,思路难再续。
这封信颇耗了些脑细胞完成的,走到这孩子身边告知说办公室有他一封信时,孩子竟一脸诧异,来办公室得知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更是意外,待我问及愿不愿意拿回家让爸妈看,他竟一脸警惕的看着我,随即摇摇头,让我颇有一种热脸贴了个凉腚的感觉。等我把信递给他,没有我预想中的“一目十行”草草了事,才放下心来,看他越看越慢,越来越认真,一直到他重新抬起头来和我眼神对视交流,我才问他:孩子,为啥刚才对这封信有抵触?他有点羞赧,说据做学生这么多年的经验看,被叫到办公室一般没啥好事,又扫了一眼信纸发现上面有“不过关”几个字,就更笃定了怕是要跟家长告状、抖黑料了。
听得我哑然一笑,看来这孩子小学6年里,这样不愉快的经历肯定不止一两次,一进办公室就自动进入防御模式。
等细细读完了信,才从“打或逃”的模式中松懈下来,进入第三选择(见史蒂芬·科维的《第三选择》)的“协同”状态。
看来最传统的书信沟通模式,果然是打开心与心的最佳方式。
看他明显松懈了不少的表情,我更加确信:这下准没错。
这封信应该会被他爸爸妈妈看到,应该会被他妥善保管,我的初衷也就基本实现了。
下面附上这封信的原文。
一铭:
展信佳。
用这种方式与你交流,你一定很意外吧,孩子。对呀,如今已经是e时代了,谁还用这种“老土”的方式沟通呢?但是我的一鸣,请记住:纸短情长哦,这可是咱师生相处、相交的最好留痕方式呢?远远大于面对面简单交谈几句的效果呢?
引起我注意你的有两点。一是你的名字——韩一鸣,不是有一个成语叫“一鸣惊人”么,它来自于先秦时期齐威王和邹忌这对君臣的佳话(故事具体内容建议你动手搜索一番,还可以回来分享给同学们呢)中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老师我诚心又真心的希望你能借助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这个励志公式,每天进步一点点,三年之后一鸣惊人了。
二是那天你到办公室找我背书的小细节。你是个蛮有诚信的孩子,课堂上约好的课下找时间来过关,一下课就赶紧来落实,为你点赞,一鸣!眼看你背诵得不够流畅,态度却很认真,我知道你怕是背诵的要点(关键词)没有get到,只是稍稍点拨,聪明如你,即刻会意,懂得了“情景交融”是观点,接下来的“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是解说,也是证据,我及时跟进了一句:这叫“有理有据”,换来你恍然大悟的表情,这一刻我明白了你背书的“肠梗阻”果然是这里。接下来的那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关切和思念之情”的总结,可不就是有处安放了么?
孩子,一道小小的背诵题,拉近了咱们的距离、心的距离。你面上含笑,应允日后小早读要站着读背一会儿,以提高效率,真是个严于律己的好孩子。透过这次酣畅淋漓的“阅读理解拆分”微课例展示,咱俩都有收获,多好!
一鸣,过去的已然过去,“悟以往之不谏”,未来正向咱们走来,“知来者之可追”,那么抓住当下,当下的每一节课、每一天,相信未来必然可期!未来定不负自己!!
请记住你的名字,一鸣,定要一鸣惊人!!
爱你、信你的姚老师
再回想起刚开学时让每个孩子简单介绍个人情况时交来的底稿。我还保存着,再看看他当时的介绍吧:
看看你的介绍,多“简约”,走心么?呵呵……
于是我就更加理解了这孩子突然收到老师给他写一封信时的多种复杂感情:意外、防备、抵触、迟疑、释然、小窃喜……
就如信中所写,我跟他约好未来早读时他会用站起来读书这种方式约束自己肆意飘飞的注意力,当然,还得以宽容、等待的心态“静待花开”,这孩子。在课堂上学习上的不尽如人意,绝非一两天造成的,也得秉承“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理念包容他后续变化时的反复。
与孩子相处,本就是一种修行,一次次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