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
在上述的时代背景之下,梭罗在“回归自然”的驱使下,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边。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在这里,他摆脱了浮躁与喧哗,是一个得以独处的净土。与挣扎在物欲的漩涡中的现代人不同,梭罗在这里实现了和自然的和谐共处,过上了自己定义的“真正的生活”。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春夏秋冬的循环更替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等复杂的心路历程及不断自我调整带来的成长,而调整之后的内心世界又被打破重塑,几经循环,直到达到最终的平衡。品到了这个特殊的心理成长,让我不禁想到了可逆的化学式,反应的发生方向和所加物料及反应条件相关。也以此描写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是自己无力改变现状,但还是努力实现自己想法的无奈。
在作者的笔下,亲自耕种,从而享受自给自足的生活是真正的生活,是现实的生活。而一直追求物质的富足和奢华的生活是没有必要的,且对人类进步是有妨碍的。而好读书,读好书,是在实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一本优秀的书能让人进步。而隐居不代表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在《访客》中,作者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作者与渔民、猎户、诗人和哲学家来往,一起交换生活的意见,这些来到森林的朝圣者似乎在某些点上具有极大的共鸣,惺惺相惜。而在《结束语》中,作者向所有的人宣讲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
读完了《瓦尔登湖》真的觉得这是一次朝圣之旅。在接触农业之前,我喜欢车水繁华的大都市,比如上海那种快节奏的生活,但是当下,却更想在偏僻处寻一隅安身,可以静静地呆着,没有那么多的人和事,和自己和解,静听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
《瓦尔登湖》,只是读者就能静心养心,戒掉浮躁。努力挣钱吧,提前退休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