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
时光匆匆,春节假期已是过去了五天。从除夕到大年初五,我们一直奔波于淡水-陈江-惠州,更多时间是在农村老家的新居渡过。
老公的家乡,在旧村居的对面,开辟了一个新居村落。每家每户按照户籍人口分得地皮,各自建房。
老公一家七口人,分得210平方的地皮。因为大部分兄弟姐妹都在大亚湾上班,所以就由住在陈江的大弟出钱建起了家乡的新居。我们其他亲人就在过年过节来一起相聚即可。
新居村落的新楼房在2020年,这一年,如雨后春笋般落成,与旧村落隔路相望。
今年春节,大部分外出的村民都携家带口地回到这新农村过年了。
我想,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新房第一年需要人气暖一下房,另一个可能是怀念还有爆竹声的年味吧。
村居生活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家家户户都是熟人,不是同居若干代的乡亲,就是直系旁系的亲戚。
总之,老老少少皆是熟人,行走在路上没有不相识的,当然,那些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亲们,还需要相谈一番才可确认是哪家哪户之人,还有那些在城市出生成长的青年一代,更需要多问几句才能知道他的家人是何许人。
在城市生活,就如同一个陌生的社会,大部分的邻里关系都很陌生。不说老死不相往来吧,也是相见不相识的局面居多。
在新村居短短的几天里,我们沉浸在浓浓的乡土人情味中。
每天来家里在喝茶聊天的乡亲或亲戚们,络绎不绝。
我是外地媳妇,对本村的人事物不甚了解,大多数是坐在茶台旁,静静地听。
他们说的是本地话,从东家说到西家,从上一代说到下一代,家长里短,新农村的未来发展,总有共同话题,总有说不完的乡村趣事。
吃饭的时候,若是谁家来客人,家里的米饭不够吃了,邻居亲人会马上端一锅米饭过来,客气话都还未说完,人就离开了。这样的人情味,在城市里是非常罕见的。
如果有一户人家要宴请客人,村里自荐帮忙的人有的是,借你炉台锅灶的人有的是。总之,远亲不如近邻的人情模式,在乡村里呈现的淋漓尽致。
在乡村里,不管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孩子,还是从外面返回农村过年的孩子,不需要家长们费心带去相互认识,他们自由的窜门,在简单的奔跑玩耍中建立了友谊。
家里的庭院里、客厅里,忽而有大堆的小孩子玩耍,忽而又跑的空无一人。
坐在茶台边,窗外传来了隔壁婶子的声音。
“阿云,明天不要煮饭,全部人来我家里吃。记得啊。”
我笑着回应到:好啊,会记得。
农村人的淳朴,农村人的人情味,就是这么浓烈,让人觉得,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