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背后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唠叨背后是一种支配的欲望,而外化为语言的催促,对某种事物强加上自己正确或者错误的评判,并督促他人行动。
唠叨在家庭中的表现
家庭中最常见的是催促:对婴幼儿催促吃饭,对儿童催促学习和睡觉,对未婚青年呈现的是催婚,而当失去对子女的控制权之后,变成了无关痛痒的絮叨。
唠叨在我们国人中的印象
有首歌: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准备了一桌好饭。
歌曲中这是典型的一种爱的呈现,其背后是一个巨婴国家庭中的缩影,母亲在家庭中享有支配权,而父亲的角色则被边缘化。
唠叨在家庭中所产生的后果是什么
在承认唠叨本身是一种支配欲望的基础上,去谈这个问题。
唠叨势必会影响到被唠叨对象的选择权和决策能力,典型的负面案例就是妈宝男的形成。并不是所有老大会形成妈宝男,会有很多的年轻人在青春期出现逆反,这种逆反恰恰是打破父母支配欲的一个关键要素,如果无法打破,那么孩子无法成人。(可悲的是,这种逆反是很悲壮的斗争,惨烈而必要)
在管理中唠叨中的表现
管理中也有一种唠叨,这种唠叨会外化为事必躬亲。
老板不放心自己下属,对于细枝末节的小事也会插手一脚,即使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因为影响到了下属的决策权,因此在公司的进化中,就会出现一人独大,停滞不前的问题。
唠叨还可以外化为好为人师
唠叨本身是想以自己的经验是让别人按照自己自认为正确的路径去进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实际往往达不到,因为每个人所面临的事情不相同,认知不相同。
一辈子的坑每个人都需要去走一遍,如果不是自己趟过,势必在未来会面临类似的挫折,与其在成年人遭遇,不如在儿童时期遭遇,成本会更低。
所以聪明的老板或者聪明的父母,需要懂得进退
唠叨本人的性格特质
一个人对内和对外是统一的。
比如一个人温良宽厚,那对自己的要求也一般不是很高,因此会表现出一些不拘小节,事不萦怀的态度,在细节上就难以把握得当。
而一个人行动果断迅速,必然伴随着心思敏锐、思维天马行空,难免苛求自己或者苛求他人。
当然性格中带来的不足都是可以后天进行训练的。
唠叨者也有特定的人格特质。
比如善于关心他人,主动性等等,都是非常好的。
唠叨是有生活来源的
每一个人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复制品,性格养成以及思维方式,和家庭有莫大关系,也和后天的学习有直接关系。如果后天的学习缺乏一部分,那么大部分和家庭直接相关。
所以可以观察到唠叨的人,背后会有唠叨的父母。
如何改变唠叨?
没有人喜欢唠叨,即使是唠叨者本人也并不喜欢,但是因为养成习惯,并不能完全受控。
问题在于:
一个人时间有限,注意力有限,为别人操碎了心本身就是个人注意力使用不足的表现。
意识到这一点,是改变的开始
如果改变唠叨,需要几个认识
1 唠叨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
唠叨者本身即使发乎于心的爱,只是爱不得法,反伤人害己。
唠叨本身是一种强化性的灌输,人天生是自恋而反感被控制,那么由唠叨本身所引发的反抗,即使无声无息,也决定了效果并不好,往往最终的结果是拒不改正、强烈反弹。
2 不去随便的评判别人
唠叨本身所占领的高地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或者是不完美的,站在一种高处去评判他人。
因此,如果习惯于唠叨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势必也会有这种感受, 第一时间有可能封闭自己。当然如果能够觉察到这种封闭自己的过程,那离着转变就近了一步。
所以不要去随意的评判他人,给予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成长途径,比唠叨更重要。
3 懂得大部分人都是知识的二道贩子
我们成人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来自于自己后天的学习,包括书籍和自身的经验,这其中有很多是不正确的,也是浮于表面的经验,那么必须通过自己真正检验之后,到底是否完全正确,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然后给予关爱的人以个性化的引导,正所谓因材施教。
4 向孩子学习
每一个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想要什么,表达什么都是非常直接的。
他们用2-3年的时间学会一门非常棒的外语,本身就代表着学习能力非常强大,在后天中学习能力下降,代表着自己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充分的伤害。
那么学习能力到底是什么,不是每个父母都真正了解,即使上过大学,也未必真的了解。
如果父母不能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先天能力,而指手画脚的去帮助,一旦遇到问题,就去苛责孩子,甚至早年遭遇到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就是孩子在成年之后生活不幸的来源,也是他所面临的宿命。
家教本身就是世代传承的家族是宿命
家庭教育中,思维认知正确的地方越多,那么孩子可能性越大,如果家教不足,那么互联网给予机会,如果连这个机会都放弃了,那只能说是无药可救了。
当成人懂的孩子本身是学习力超强的,反而是自己破坏和干扰了孩子的节奏,唠叨自然就减少了。
爱发于心,但定要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