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终于看了《哪吒》电影。看之前,已经被正面反面各种热闹的影评挠的我心痒痒,看过之后还是有种回甘无穷的畅快。这篇文章,我且从束缚与自由,来谈一谈观后感。
一 天性 魔性 两面人生的电影
哪吒,他的来历就挺玄幻的。一个醉翁神仙的小插曲,承接了天意弄人的结果,是魔是灵,似乎追究下去也是枉然。
诞生之初,哪吒就惊人的与众不同。虽然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他的天性中,依然有喜欢伙伴的一面。
村民们却不给他机会,小女孩本来欢欢喜喜与他交朋友,被大人一下抱走了。没有孩子和父母陪伴的孤独的哪吒,实在难过,却偏装作洒脱,好像习惯了就无所谓一般。
真的如此?
第一选择,是与村民的成见妥协。大家不喜欢我,我就离你们远一点; 或者,第二选择,不管你们怎么想,我还是想要和你们玩,不喜欢我?那玩恶作剧吧! 哈哈!
想来,即便一忍再忍,孤独到底是受不了的,你又拒绝我,除了恶作剧,让你们陪我玩,还真没别的办法呀……再来,妖怪携走了娃娃,我也有心要保护你们的孩子,谁知道你们居然,哼,诬陷我“妖怪”!
辗辗转转的剧情,不由分说。在电影的最后,哪吒他不辞辛苦为保护村子而战! 为了压抑魔性大发,更是跟自己默念“控制自己”。
二 从电影到生活
电影就说到这,以电影为映射,说说现实生活。
控制,就是情愿约束自己“魔鬼”的一面。那为什么坦坦荡荡做自己和约束控制自己,由于什么冲突,导致人们比较纠结?
我想到或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有些职业,本就是需要是非判断而存在的,比如律师。
职场上,律师的职责所在就是为了客户辩论,即使他不喜欢不赞同客户的所作所为。
那是不是就只能纠结?并不是。
相信法律程序的公正性,律师能摆脱自己主观纠结的干扰。
在另一方面,普通的职场人,纠结于做自己却做不了好同事。
虽然,人人想寻求认同,可习惯方式因人而异,一起共事难免困扰。
习惯不同,到冲突,到办不成事,到上升通道阻塞…别人看似都一团和气,就我这个另类是不是错了?
职场人的患得患失,你是不是经历过?
像电影中的哪吒一样,他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被周遭的百姓们害怕又抗拒,畏而不敬。是不是也迷惘多时?
人们基于他不明了的“魔性”对他避而远之,但是人们有意无意的成见,的的确确,触发他变成了“恶魔”。
换一句话,我们当下那么紧张,是不是我们不能坦然面对冲突?又或许,我们也感觉到圈子里令人不舒服,陌生,被挤轧的气息?
电影里,村民看不到完整的真相,对哪吒误会重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总能看到事实的全部?
我的解药是——放开自己的恐惧,它们或许只是一部分真相。类似于律师相信法律程序的正确,我们普通人在职场中,真诚且处变不惊,相信日久见人心。
再换一个场景看看,家庭亲子关系。
我们认为的好孩子,乖孩子,听话的孩子,时时刻刻都是模范生的样子。那,但凡跟我们期待有一点点的不一样,他们就是坏孩子了么?
如果我们同情哪吒,我们是否同情自己的孩子?我们在家里是不是也扮演过“村民”的角色?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事实上会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看得到孩子的错,偏偏看不到自己的误会,就迁怒于孩子不给力?
电影里的哪吒,撕掉转身的黄符,宁愿自己承接天劫,也不要让父母代自己受累。
这个意图,完全基于自愿和自发,让我感受到灵性的伟大和人格的魅力。
就好比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情愿减少自己娱乐的时间,也要为家人减轻一些负担,庇护比自己更弱小的流浪猫。
哪吒接纳自己魔丸的一面,警醒自己不要被魔性充斥了人性。
就好比现实生活中,人完全接纳自己的不足方面。
大人怎知,自己的背后,是不能接纳自己的焦虑和担忧,所以才时时刻刻在职场上小心翼翼的活着,在回到家以后对孩子斥责或不满,来转移自己的焦虑?
孩子帮助了家长,而家长却未必自知,对吗?
小结——
以行为定义自己是谁,摆脱别人的成见对自己的束缚——对人而言,理性就是本分。
随心所欲的想法,与其说是感性,不如说是不够有人性的光辉。
哪吒,选择成人,而不是成妖。我们,不因为别人以为自己是坏人,就真的做一个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