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一周日课总结:
---
本周主要讲的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核心,就是供需理论,几乎所有的其他理论都是建立在供需上的,可以这么说,不论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其实质都是在研究供需平衡问题。供需理论阐述了任何物品当具有稀缺性时,才具有高价值,而不是能用就具有高价值。比如空气比钻石对生物更有用处,但空气不是高价值物品,而钻石是。因为,空气量太大了,不稀缺。而钻石因为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所以,何为经济,稀缺即为经济。
在供需理论的基础上,再深入研究。当一件物品持续不断的供给时,其边际效用持续降低,直至为负数。比如当一个人掉在水里时,严重缺氧,当他露出水面吸的第一口氧气 时,会感觉氧气对他来说就是生命全部,分外珍惜,但当呼吸几个小时后,他便恢复正常,不再感觉氧气那么珍贵,如果把他放到台风口,他会感觉气体太大而难以接受。所有事物都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度。如果利用边际效用,就要考虑用量将成本变得越来越低,甚至为零,那么越趋近于零,就越接近蓝海,就越提高了竞争能力。
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事而不做另一事所付出的代价。这一知识点价值在于指导我们,在做任何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机会成本,那么我们才能取得价值最大化。当我们做某事时,就要考虑,我做值吗?有没有更大价值的事可以取代此事。比如,有的店长整天做店员的工作,这时就考虑,我以店长的职责与权力去做店员的工作,是不是大大提高了机会成本?看似身体力行,但实在在不断地给公司增加机会成本。市场经济下也是如此,当DDM在做销售与做店务形象之间纠结、焦虑时,就要考虑对于将来,哪个是机会成本较大的那个,即哪个是当下付出很多,但将来会收益降低。
激励相容,我们经常遇到自以为的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就以为真的不可调和了。但实际上有很多方法是可以使两者双方变相向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刘润老师举的管理的例子,董事方希望目标高一些,经营方希望目标低一些,矛盾互掐。但如果以投资入股的方式,就可以化解或消融彼此不一致的地方。这是给了我们一个思考问题的思路或方式,事无矛盾,人无彼此,但凡存在,便是智慧未到。任何问题,都会存在妥善解决的方法。
交易成本,重新定义了企业的边界。通过比较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从而决定哪些是主攻点,哪些是借力使力的辅助点。而不是大而全、小而全,不分轻重缓急,不论大小主次,一股脑的方方面面都要关注,则势必样样通、样样松。不论是一个公司的发展、还是管理者的关注范围还是个人的职业发展,都要牵牛要牵牛鼻子,将精力与弹药放到最有价值的战略点上。
这五个点,实际上是层层递进、相互阐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