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昏暝的饱受摧残的思绪下,哈姆莱特迷惘而痛苦地发出了震撼人心的呼喊:“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细细思来,生存与毁灭,在当时面临强敌环伺的险恶情况的哈姆莱特看来,其实是一个留与不留退路的问题。然而哈姆莱特毕竟只是一位天才或疯子,他无法在矛盾中做出适当的判断,这就注定了他延宕的一生。古人云:“识时务者为俊杰。”我认为,在我们面对这种“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时,应该审时度势,在留与不留退路之间运用智慧和果毅来做出适当的选择。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读苏子之词,在心绪澎湃之余,更能想起那些睥睨天下的三国英雄。但在我的心目中,最为推崇的还是那声名不显的贾诩,因为他的谋略处处彰示着预留退路的智慧。想当年,他在张绣处充任军师,张绣对其极为周到,言听计从,他在这个军阀中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完全可以大权独揽。然而他这么做了吗?并没有。因为他深知作为一位谋士,必须在任何人面前保持一副“视名利如浮云”的态度,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下去,为自己留一条退路。同理,当官威赫赫、杀人如麻的曹操问他该选谁为继承人时,他依旧睿智地答道:“君不见袁本初与刘景升乎?”这回答是何等之妙!可见他对预留退路的方法掌握得炉火纯青。这启示我们:预留退路,是一种在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智慧。
然而肯定了这种智慧,并不意味着否定了果毅。“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斩断退路,有时候亦是最为正确、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选择,《红楼梦》中的尤三姐便是如此做了。在柳湘莲悔婚之后、索要鸳鸯剑时,她毅然决然地拔剑自刎,为了她的爱情而葬送了性命。“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这情烈的尤三姐着实令人佩服,更让人惋惜和深思。且不说这种行为在现代看来是否合理,单论她为了爱情而死、不留退路的行径,便已是凸显出她的果毅了。有人说,尤三姐其实并不爱柳湘莲,只是出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含羞而死的。在我看来则不然,试问一位敢“嫖了男子”的性烈女子,真能把封建礼教这敝屣放在眼底么?这显然是不能的。因此,尤三姐的举动,恰恰反映了她至情至性、不留退路的果毅和为爱献身的高贵精神。我们作为现代人,固然不可直接效仿尤三姐,可是她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此,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既需要预留退路,也需要斩断退路,然而我们更需要审时度势地考虑“生存还是毁灭”,即在留与不留退路之间,我们往往会考虑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留退路或是不留退路呢?我想还是应该从贾诩和尤三姐的例子上溯源。所谓“智者千虑”,我想作为一个正常人,即使不是“智者”,他在行动之初也会“十虑”,细谨地去考虑结果。对贾诩而言,他面临的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因为曹丕和曹植有相等的几率当上曹操的继承人。如果他所认为并且说出的“继承人”与将来的“继承人”吻合一致,那么他便是从龙之臣,日后前程似锦,高官厚禄不断;与之相反,如果是不吻合的,他一定会受到倾轧与排挤,严重之时还有杀身之祸。故而在结果不定的情况下,他选择的是“两不相帮”,预留退路。而尤三姐与他的情况大大不同。尤三姐在择定柳湘莲为夫之前就已经领教过贾珍等人的荼毒,她深知如果不嫁给柳湘莲,必然会在贾府受到欺凌,甚至是始乱终弃。因此,她面临的环境更险恶,所谓的“结果”更是鲜明地分为两派:要么嫁给柳湘莲从此脱离樊笼,要么结亲不成反受糟蹋,这几乎是必然性的。故而她在明知结亲不可为的情况下,奋而自刭,不留退路。综上所述,我们就已经明白了:选择“留与不留”,这取决于结果滑向“好坏”两边的几率有多大。换言之,如果不能很清楚地分辨结果是好是坏,预留退路的行为是比较适当的,反之也是成立的。总之,我们更应该先考虑实际情况再做出选择。
言归正传,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拥有预留退路的智慧或斩断退路的果毅已是殊为不易,然而中国自古有一句老话讲得好:“大丈夫能屈能伸。”我们在“生存还是毁灭”之时,“留与不留”之间,更应该将智慧和果毅结合起来,考虑实际情况,做出适合的选择,而不应该在极端上越走远远,如此方能对生活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