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的作曲家
一、萧友梅
萧友梅,中国近代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作曲理论家,音乐学家。
作为音乐教育家,以他为主创办或组建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于1922年10月,蔡元培任所长,萧友梅任主任)。最重要的是,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音乐高等学府,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上海“国立音专”(国立音乐院)。
作为作曲家,萧友梅先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如声乐曲《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等;创作学校歌曲《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 合唱套曲《春江花月夜》,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曲》,管乐合奏《卿云歌》。
作为作曲理论家,他编写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和声学纲要》、《钢琴练科书》、《普通乐学》等。
作为音乐学家,有博士论文《中国古代乐器考》等。
意义:萧友梅为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就,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修养的音乐人才,对我国专业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赵元任
赵元任,作曲家,教育家,作曲理论家。他的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音乐作品,主要创作领域是艺术歌曲和合唱曲。
作为作曲家,代表作品主要有声乐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和清唱剧式的大型合唱曲《海韵》(徐志摩词)、抒情歌曲《听雨》(刘半农词),曾在抗日救亡爱国斗争中,自作词曲《我是北方人》。
他还为民间小调配置钢琴伴奏,如《湘江浪》,《鲜花》(《茉莉花》),《孟姜女》等。
1915年发表《和平进行曲》是目前所见,我国第一首由中国人创作的钢琴曲。
作为作曲理论家,其著有《论中国派和声的几个小实验》等。
艺术成就:是我国最早敏锐地了解和声色彩意义和最早运用“调性情感”的作曲家。善于根据作品的要求,创作出合适的特殊音型及织体变化。
作为对我国民间歌调进行多声部处理的第一人,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多声部创作技巧相结合积累了最早的实践经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民族风格音乐语言,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注重歌词与曲调的结合。
进行了西洋多声创作技法民族化的试验,对后来我国歌曲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刘天华
刘天华,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和音乐学家。提出“国乐改进”的主张,为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开创了一条有创新意义的新路,也为我国民族器乐在整个专业音乐教育、创作与表演事业中争得了一席地位,使二胡成为重要的独奏乐器。
代表作品:
1、二胡作品《月夜》、《病中吟》、《空山鸟语》、《悲歌》、《光明行》等。
2、琵琶独奏曲《歌舞引》《虚籁》等。
在教育方面,他参考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经验,编写47首练习曲《南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曲(15首),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二胡演奏人才。其次,对二胡、琵琶进行了科学的改造。
同时,他是最早用科学的方法整理研究民间音乐的人,整理记录了《梅兰芳歌曲谱》,是最早根据实际演唱记录的京剧曲谱。
他参与发起并实际组织了国乐改进社刊物《音乐杂志》的工作,使之成为20年代反映中国器乐的重要刊物,并再其发表多篇文章。
四、黎锦晖
黎锦晖,教育家,作曲家,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近代歌舞之父,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专门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修学校”。曾任教育部“国语专修学校”教务主任、校长等职。
代表作: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三个宝宝》等。
创作特点:在内容题材上,结合儿童读物想象力的特点,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启蒙教育。在音乐上,体现了由最初“选曲填词”向自创新区的过渡,吸收了大量的我国各种民歌小调的曲调,民族器乐歌戏曲、说唱曲牌等。
以上,便是今日分享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