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复旦教授的这篇文章大火了一把,朋友圈看到有妈妈转发并表示赞同,我们的读书群里有妈妈分享出来表示这种文章千万不能让自己的老公看见,不然孩子就惨了。
说实话,这篇文章我看了第一句话心里就好像堵了一口气,作者是这样说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有惩戒,甚至是严厉的惩戒,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的一代。
回忆起自己十岁以前,爸爸妈妈给我的就是很严厉的教育方式,可以用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来形容。我曾经怀疑自己是不被父母喜欢的,整夜噩梦。当然,我也长得非常好,没有落下什么精神毛病。但是有一点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我不知道如何和最亲密的人相处,心里满满的爱说出来的别人听来却是指责、嘲讽。因为我从小没有学会过爱的表达方式。幸运的是,聊有几个好友知道我的性格,对我很包容,不然我可能真的一个朋友也没有,孤立无援。这应该不是父母们想要孩子拥有的生活品质和技能吧。
文中提到“教育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我们凭什么对注定将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
不知道教授在演讲的时候情绪是如何表达的,读了这句话,我看到了一张狰狞的脸,我感觉到害怕。“不让步”代表着要和孩子斗争到底吗?我也不知道作为一个教授会觉得赢了孩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还是在我的记忆里,帮妈妈一起做家务或者做其他事情,妈妈简单的几句:“哇,这孩子比妈妈还做得快。”我就会更卖力的去做得更快更好。妈妈的一句:“今天要不是你帮忙,今天肯定做不完。”激起我下次还要帮忙的积极性。因为我觉得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感觉好,才会做得好,从我们出生开始就是这样。
打骂真的那么有用吗?有的!但是也会打皮掉。孩子是发自内心去修正呢?还是仅仅是害怕,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下次还是一顿打。
我们都同意的一点是父母是孩子的榜样。那么孩子从我们的行为里学到了什么?当我们遇到孩子的“挑战”,我们选择了打骂,让孩子感觉更糟,试图让孩子从这糟糕的感觉里学到点什么。除了害怕和无助以外,可能就学会了遇到问题发火发脾气就能解决问题。
突然想到一个案例,我怕待会儿忘了,现在分享给大家。
我的老家有一个比我小不了几岁的男孩子,从小长得可爱,学习也非常不错。每次我们在外面玩过家家玩得满脸泥巴的时候,他定然是不会出现,而是在家看书学习的。后来慢慢长大,我们陆陆续续离开了老家到外面去上大学了,偶然听说那个小孩神经分裂了。原来他的爸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认可过他,得了98分回来就会被骂为什么不能考100。因为一次顶嘴,被妈妈在家里楼梯从上往下倒拖着下来。
这样的打骂够严厉吧,足够让孩子反思了吧。他得了神经分裂症,一犯病就会指着他妈妈的鼻子说:“你个傻X,我都是拜你所赐。你满意了吗?”
打骂真的有效的话,这个男孩应该名牌大学毕业,有了好的工作,现在也该结婚生子了吧。
当然,这里说这个例子,并不是试图让父母放弃管教,从此 任其自由。规则背后的自由才是爱。
文中还提到: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中感到快乐,那就很可能成为大师级人物。绝大多数人是不会的。
确实这个问题是存在的,很多孩子上学真的很辛苦,从入学幼儿园开始就除了学校的内容还有各种辅导班。如果没有内在驱动力,学习是一个负重前行的事情。反观现在的我们,为了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为了可以给更多人支撑,我们会自主去学习,并且并没有感觉到痛苦啊。所以,我们可以一起关注一下正面管教的知识,也许会帮助到孩子和你感觉到学习的快乐。
啰啰嗦嗦写了一些文字,就到这里吧。9:15了,我现在的需求是去填饱肚子,这是让我满足的事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