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思维对自己的戕害。
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
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
也许有人会反问:我们难道不该对自己的人生提出更高要求吗?
我们当然需要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但我们要搞清的是,这个更好的标准来自哪里。它来自你的内心,还是来自外在的设定?
我们来看两种努力状态:
自然而然的努力:
也许你也会看到身边那些真正努力的人,他们心里有一个想实现的目标,但其实他们并不那么关心自己努力不努力这件事。
他们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事情上,他们只想把事情做成。这时候,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是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副产品。
应该要努力:
虽然我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可是既然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努力,头悬梁锥刺股这件事我也会啊。”于是他开始遵照内心应该的规则行事。
他读书、听讲座、学习。可是他心里并没有特别想做成的事情。只想要努力这种状态本身,
因为“努力总是对的”。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我们生活充斥着太多 应该如此 :
结婚戒指
平安夜苹果
光棍节狂欢
。。。。。。
我们的心里有太多的“应该”在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些应该思维变成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就是自我应该思维的最大问题。
应该思维展开表述为:
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做。
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像别人期待的这样做。
应该努力,不是自发的行为,而是对自发的一种模仿。是在表演一场 叫做 努力的行为艺术。希望通过摆出努力的Pose,来满足他心里我“应该要努力”的想法。
从真正的努力,到追求努力的状态,到追求努力的感觉,努力逐渐变成了对努力的模仿。这就是应该思维胁迫下的自我和自然状态下的自我的区别。
应该思维是对自我的“暴政”。
因为,应该思维会妨碍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的行为偏离事情本身,变成一种模仿。
应该思维导致非黑即白。
为什么应该思维会导致非黑即白呢?
如果我们遵循的是我们的感觉,它常常是非常复杂的,也是自然流动的,有很多的灰色地带。
但是,如果我们依据“应该规则”来做判断,那就会不一样了。“应该的规则”只有符合不符合,遵守不遵守。
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判定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变得僵固了,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以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
所以,应该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 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KAREN HORNEY
这些理想的自我,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为了保护这个幻想中的理想自我,他们会变得非常死板,会排斥自己内心里跟这个“应该自我”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这样一来,他们就被这些“应该的规则”支配了,成为了“应该规则”下的提线木偶。
如何跳出应该思维,逃脱这个暴政?
就是找回我们的感觉。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