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单位:新星出版社
精选书摘
(一)31页:
“呼唤仿佛飞越很远的路途,来到我这里时被拉长了,然后像叹息一样掉落下去。我环顾四周,分辨不清呼唤来自哪个方向,只是感到呼唤折断似的一截一截飞越而来。”
(二)38页:
“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虽然爱情的脚步在屋前走过去又走过来,我也听到了,可是我觉得那是路过的脚步,那是走向别人的脚步。直到有一天,这个脚步停留在这里,然后门铃响了。”
拙劣书评:
这是我读的余华先生的第三本书。所以有些评论可能并不全面,因为《许三多卖血记》《细雨中呼喊》这样的代表作我还没读。
每周图书馆门口都会摆上大大的展立来推荐书籍,每本书一个大展立,上面齐然列着内容简介。这本书被摆在里侧,并不显眼,简介也很简单,就是本书开头的一小部分:浓雾弥漫之时一个要去殡仪馆的去世之人的自我独白,简介恰好而止,开头引人入胜。看得出来本书是以第一人称为叙事手法。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如何构思的?又是怎么以第一人称来平展情节的呢?好奇心驱使我大步走向馆里,两次才借得手。
利用几天琐碎的时间才读完。尽管出版时间在五年前,这也该算是余华先生的新作,起码对于我来说。他的文字依然不加粉饰,直白简洁,读起来像白开水,细细品味又不似那般索然,有足够大的想象空间任你驰骋。不过我不喜欢余华先生对于人物语言的设定,在读《兄弟》这本书的时候就强烈感受到了人物形象与其所作的语言对话有时候很不匹配。因为读的时间也早了,我只记住了一个情节:忘记是宋凡平还是宋钢了,当时还是个六七岁的孩子,面对一处使人发笑的场景时居然捂着嘴巴说出“真滑稽啊”这样的对话,我觉得现实中六七岁的孩子并不知道滑稽是什么意思。这样的例子还是有挺多的,反正那本书读来感受不是很好,尤其是语言部分。
对于这本《第七天》要表达的思想,在读到殡仪馆大厅豪华椅子与塑料椅子的那里的情节与人物设定时我就估摸有了大概。余华先生是个有良知的作家,他的作品热衷反映社会现实,但又不激烈得抨击批判。就像菜场上的卖猪肉的老实屠手,他只把肉剖开了给买菜的列位看,哪块好哪块坏不评判,您要买哪块我也不管。
我也和大多数读者一样,觉得《第七天》这本书并没有达到之前对它的期望。我以为大多数作家总爱身体力行亲自经历,但听说这本书是作者看着报纸新闻写出来的,直感慨自己当年写语文作文也好似阅报搜寻凭想象力捏文扭字的余华先生。
冒充平民大闹市政府的政治伎俩,为假ipone4自杀了的鼠妹,用奇特技巧卖淫的男人,卖肾,强拆,医疗弃婴等等这些原本荒诞的情节实际上借着微博热搜平台正在为我们每日所见所知,所以对于这些原本就发生在现代生活的真实情节,很难再让读者感觉新颖或惊异。当然,文章也有许多温暖与柔情的的部分,尤其是杨飞与父亲之间的亲情羁绊。关于杨飞与妻子李青的离婚乃至两人死后阴间的复合,我表示有一定的疑问。纵横职场表面风光的李青其实极度孤单缺乏安全感,嫁给了真诚老实的下属杨飞,也就是“我”,两人又十分相爱珍惜,原本是非常完美的结合。但是李青独立有思想,心高非池中之物,遇到另一个可以与之并肩齐飞的男人后,她动摇了对眼前婚姻的坚定。她的确爱杨飞,可是她更爱自己,所以离婚抛弃了杨飞转而投向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后来她也被那个男人抛弃了。这里究竟是谁错了?李青放弃了和杨飞两人小小但确是真实的温暖与长情,但她也是为了有更大的一片天地,她想要的太多,可我们不能说她有错。杨飞理解她,也心疼她,为她收拾行李目送她离开,他爱她,他更没有什么错。但最后两人都没握住幸福,杨飞一直孤身一人,李青被那个男人抛弃。所以在这当中究竟谁错了呢?是那个抛弃了李青的男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