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阳明祠

  在我们学校后面,有一座祠堂,是“心学”创始人王守仁的祠堂,称——阳明祠。在这里,心灵又受到了一次重新的洗礼。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太仆少卿、江西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王阳明祠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扶风山上,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王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三部分。三组古建筑共同组成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扶风山风景区,清代西南巨儒郑珍曾赞之为“插天一朵青芙蓉”。

三立

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冯友兰先生在《哲学的精神》(《论命运》一文)中说:“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学问、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谓立言、立功、立德。

在这三立中,能够实现其中任何一项的人都值得佩服,把这三立全部都实现的伟人之一,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在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此心光明,是心学的高度概括。阳明先生终其一生之力,将心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构建完成。

心学最终目的就是光复内心的良知,达到我心光明的境界:一念发动、一言一行,都没有私欲和恶意藏匿其中。

此心光明,还是王阳明一生的写照。

王阳明临终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是不言,而是已经说清楚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唐太宗在《大唐三藏圣教序》中“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润。”“水月”有水中月影的含义,常用来形容明净。竹子、银杏树围绕,扶栏而立,红绸轻动,思绪悠悠,走来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

登上楼梯,依靠栅栏,抬头是“思齐”二字,意在提醒世人,严格要求自己,向德才兼备的人看齐,如果人人都能坚守“见贤思齐”的做法,社会风气必定更加和谐。阁楼的浮雕设计精美,两条遒劲有力的龙相向,中间抽象写法的应该是“思齐”二字,仰望古代先贤思想家,向他们看齐吧。贤者不在天边,就在眼前,普通人可以保持努力的状态,贵就在坚持!


格物致知: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格,什么才是真正的物,什么才是致知…

王阳明认为,这里的格,不仅有认识、探究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格就是端正自己的内心的意思。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致知不是朱熹他们所说的获得知识,而是找到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说的很清楚,格物就是为善去恶,致知是什么,是知道自己的良知,知道了自己的良知,就懂得了什么是善恶!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真正的含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自从在《明朝那些事儿》里认识到一个和高中历史不一样的王阳明时,就对阳明先生充满好奇。 后来百家讲坛中南京大学郦波教...
    大圣归去来兮阅读 4,306评论 2 6
  • 阳明祠在贵阳城东扶风山麓,扶风山又称螺丝山,因形似田螺而得名。阳明祠是三组古建筑的总称,它包括阳明祠、尹道真祠、扶...
    Futari_1113阅读 2,256评论 0 0
  • 清明时节,没有雨纷纷,也没有欲断魂,而是晴空万里,阳光甚好。 吃完饭,竟想出去走走,却发现无处可去,无人可约。 忽...
    双脚量地球阅读 3,424评论 0 0
  • 今天在阳明祠上课,认真仔细的了解了一下阳明文化,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 一、良知的力量-如何摒弃诱惑,坚守本心...
    月下长歌三引阅读 3,919评论 0 0
  • ——插天一朵青芙蓉 贵阳城东扶风山麓的阳明祠,是为明代著名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心学的创始人王守仁(...
    来润青阅读 3,22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