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个小视频,是一位老师分享说,如何能才能找到“知己好友”,最重要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具备什么能量状态,那个人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朋友。这位老师也说,当一个女性对着镜子微笑的时候,她就是在对着世界微笑。而一个人真正的爱自己,他必然会真正的爱这个世界,一个人开始厌倦世界了,其实归根到底是厌倦了他自己。这些分享听起来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很有些哲理。
记得前一段时间,女儿有天晚上不太开心的回家了。一向笑脸满满的孩子居然有些情绪低落,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临近晚上10点,她居然要吃面,这也是很反常的举动。于是我就带她出去吃面了。
原来女儿刚交往了一个好朋友要转学了,那天是告别欢送聚餐活动。在活动的时候,因为她是吃素的,所以她只象征性点了一些。后来聊天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玩很多的连网游戏,她几乎插不上嘴。
她觉得好不容易有一个交往一段时间的朋友了,可是却又要分开了。别人的大餐是她无法触及的,别人的游戏是她不熟悉的,她觉得这样的社交有些难以融入。又因为这位新朋友的转学令她非常难过,她几乎是哭着走回家的。
我听着孩子的分享,陪着她吃面。慢慢的感受着她的感受。其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喜欢她的人挺多的。只是,生活是多元多面的,在不同的剖面和维度,总是有得有失的,能量同频的人在不同的频道和维度,自然会相逢或擦肩而过的。
人总归会遇到自己合适的朋友,也总归会错过跟自己不同频的伙伴。你想找到闪闪发光的人,就时刻对着镜子微笑吧,把自己变成那个闪闪发光的人。偶尔想体验一下“错过”的感觉,那就仅仅是体验下吧,然后就把那些感觉放下,继续会心的微笑吧。
我本来想告诉孩子,我小的时候也没有太多朋友,自己基本上是以书为友成长起来的。但是我后来发现自己的好朋友真的很多很多,因为我几乎把每一个有善念的人都当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并尽可能的对“敬而远之”的人亦心怀感恩。
但是,孩子总是通过经历才会长大,有些旅程我只能陪伴但无法替代,对一个比我更懂得微笑面对世界的孩子,允许她更多的去经历,或许比我的说教,对她更有价值一些。与孩子相处,倾听和祈愿,有时也是一种良好的沟通吧。
我的妈妈,或许就是一个永远会对着镜子微笑的人,甚至她把生活都当成了一面镜子,总是对着生活微笑。作为一位农村妇女,她不仅到国内很多名胜古迹旅游过,还不乏国外之旅。她没有退休金,但经常会为了几十元的大队补贴而开心不已,似乎像中了一个意外奖一样。
对她而言,这世界上并不是没有困难的事情,而是她始终具备了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些能力,这让她牢牢的把“笑对人生”的选择权抓在了自己手中。从她身上,我看到无数的父母,宁愿为了子女和家人的开心,而勇敢的选择了“笑对人生”,永远把最美好的那一面传承出去。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尽可能的微笑面对吧,因为,微笑的声波会回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