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复习了成甲的网络视频《半小时颠覆你的学习观》、结合自己以前所学做一下读后笔记。
一)从用开始
成甲:“我学习初期,每天100页,1年读了100本书,却没真正记住改变什么。”;“很多人的学习只是记录、摘抄下来,等待着哪天能用,于是多了一个记事本,然后没了.......”;“能够改变行为的才是知识,否则只是信息和数据。”
李笑来:“阅读的愉快感,会让人有种错觉,觉得自己知道了文中的内容,生活就会变得不同”;“大多数人停留在点击分享,点击收藏,就是不喜欢把它放在脑子里。多数人总是想着回头有时间再看,可最后多是不了了之。"
我自己的体会有两个:一是我们通常的学习方法都是应试教育产物,是以书的内容为学习主体,而不是以自己为主体,因此不能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我们看到新知的时候感觉是很爽的,仿佛瞬间了解了一切。可是想法落到实处,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缺少耐心的执行而无所做为。
解决这个问题,成甲建议就是反过来从用入手:第一步想清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想要了解什么事;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的问题,主动看哪些书,查哪些资料。第三步找到相关解决方法,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让知识产生效益。
二)反思不止
成甲:“没有刻意思考,在很多相似的问题上,能力迁移到新场景是很困难的。”;“不同人面对同一件事情,处理起来却有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每人的心智模式是不一样的,因此产生了偏差。”
心智模式:我的大致理解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我们想像的产物,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事实。我们成长的过程,便是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了解心智模式的意义是尽量接近事实的本质。
人的心智模式通常有几个弱点:
1)跳跃性假设:无意识,下意识的行为,由于省略了理性的思考,往往不是最合理的。在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跳跃性假设帮我们的选择了思考的路径,而缺乏深入思考的过程,让我们进一步失去了发现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解决办法的机会。比如人们在遇见比自己地位更高的人的时候,人们通常的第一反应是向后退,而理性的思维应该是接近他,主动交往学习以取得更多的机会。
2)习惯性防卫:当别人告诉我们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等等,我们都是很难接受的,有着心理上的习惯性防卫:我们不愿意改变看世界的方式,而是寻找解释自己行为的理由。我们没有问题,是外部有问题。比如:同事或者领导说你做的事情有什么问题,你的第一反应通常不是去思考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别,而是你的行为是合理的,反驳对方有问题。
李笑来曾在《我是如何错过一次升级的》讲过一句类比:“我觉得你说的都对,但,好像跟我没有太多的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的事儿,我不一定能做……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的事情罢……”,“以为某些观念是和自己无关的,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我觉得李老师此处所讲,人们在面对一些机会和新概念时,心理上的反应也是一种人性最底层的习惯性防卫,阻碍了我们的进步。
解决心智模式问题,成甲的建议就是反思不止: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刻意训练反思的能力:第一步列出想要培养的能力;第二步回想昨天的经历的事情;第三步找到做得好和不好之处;第四步提出改进办法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