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新时代党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乡镇党校必须深刻领会《条例》精神,在办学治校中突出政治性、实践性、针对性,切实发挥“铸魂赋能”作用,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骨干力量。
一、坚持政治建校,筑牢基层干部思想根基
《条例》明确指出,党校姓党是根本原则。基层党校直接面向农村党员,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当前,少数农村党员存在“重业务轻党建”倾向,有的对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不深,甚至出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梗阻。对此,基层党校要聚焦三个关键:强化理论武装。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核心课程,开发“方言党课”“田间微课堂”等本土化教学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严把政治关口。建立学员政治表现档案,将培训期间的政治态度、言行举止纳入村(社区)干部考核体系。传承红色基因。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如闽西革命老区的“红色交通线”故事,让党员干部在沉浸式教学中淬炼党性。
二、突出实践导向,提升服务乡村振兴能力
《条例》强调,党校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基层党校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紧扣乡村振兴需求,做到“三个结合”:
与产业发展结合。开设“特色农业”“电商助农”等实务课程,邀请致富带头人、农技专家授课。例如,某镇党校开设“青梅种植技术专班”,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
与基层治理结合。设置“矛盾调解”“网格化管理”实训模块,通过模拟演练提升干部应急处突能力。
与群众工作结合。推行“培训+实践”模式,组织学员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防汛抗旱等实战任务,在干中学、学中干。
三、创新办学机制,破解基层培训难题
当前,一些乡镇党校面临师资薄弱、形式单一、学用脱节等问题。《条例》的修订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制度保障,基层可从三方面发力:
整合资源建强阵地。构建“县级党校+乡镇分校+教学点”三级网络,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延伸教学触角。
优化师资队伍。组建“土专家+名讲师”师资库,聘请优秀村支书、返乡创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让“身边人讲身边事”。
强化数字赋能。开发“云端党校”,通过直播授课、线上考试等方式,解决流动党员参训难问题。
四、强化质量评估,确保培训见行见效
《条例》新增“办学质量评估”条款,要求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基层党校应建立“三评”机制:
学员评课。每期培训后开展满意度调查,对评分低于80分的课程及时调整。
实践评效。跟踪学员返岗后的工作表现,如某镇将参训干部领办项目成效作为评估指标。
组织评绩。镇党委每年对党校工作综合考评,结果与办学经费挂钩。
修订后的《条例》是新时代党校工作的“指南针”。基层党校要以落实《条例》为契机,在“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中展现更大作为,真正成为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的摇篮。(坎市镇 卢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