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健身多年的靓仔,每周训练五到六次都是正常操作,就算状态不好还要迎难直上的情况更是稀松平常。
就在半个月前,我为了赶周末的公众号小作文和约定好的训练安排,写完后连午饭都没吃就去健身房练胸,美其名曰空腹训练法。
结果当天虚弱的一批不说,第二天心率更是不太正常,吓得我赶紧停训一个礼拜。当我上周一开始上班,公司的一个领导又因为急性阑尾炎进了医院,这两件事连在一起,让我又思考了一波健康问题。
我意识到,人的身心健康都有一个上下浮动范围,在一个健康范围内喜怒哀乐/吃喝玩乐对身心没啥影响,超过健康范围就会生病,再超过生理所承受极限范围就会game over。
在人是一个整体的前提下,任何的事情都会影响这个人的方方面面,而非只影响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来看待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有了一个新的视角。
如“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的言论就有点扯了,因为人在工作上的压力必然会影响生活的情绪,生活中的波动也必然会影响工作上的专注,就好像下班了不代表白天的工作病也不在了,我下班健身导致的伤,上班也一样会痛。
在管理学中有个叫做木桶原理的概念,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在高度分工化的当今社会,对于个人发展而言,我们的长板决定了收入水平,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为了最长板而牺牲其他板块的投入,比如说很多人白天既不想少赚钱,晚上还不想少娱乐,那就只能半夜少睡觉。
在团队配合中,我们的短板尚可通过团队弥补,但在生活质量中,我们的短板却无法外包,生活质量不来源于最长的那一块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
比如说睡觉少这件事,咱不能花钱让别人帮我们补觉,也不能通过娱乐弥补,跟老婆孩子关系不好,更不能把她们外包出去让别人运维。
健康,睡得好,感情和睦这些事不一定能让人的收入更上一层楼,但维护的不好一定能让人的整体生活质量稀碎。
查理芒格1986年在哈佛学校毕业典礼上发表了《如何才能过上痛苦的生活》的演讲,里边说了一大票的反话。
里边说只要人们坚持他演讲中的做法,就一定能过上理想中的痛苦生活,中间就提到了拒不借鉴别人的教训以及从不反思的后果。
反过来说,避免他演讲中的做法,过上幸福生活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吸取自己/亲戚/朋友/同事/领导身上的教训也足够避免很多痛苦。
正如查理芒格所提倡的逆向思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我就永远都不去那儿。“
所以为了避免未来身体上诸多的痛苦,近阶段空闲时间我就在学习营养学通识。
书中的一个概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按照一个人寿命70岁计算,人一辈子要吃8万多顿饭,总计可达50~60吨重,所以说你吃的什么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
这点我深有体会,毕竟在健身圈里,三分练七分吃不是说说而已,练完瞎吃等于白练,所以说靠谱的健身教练一定会跟学员不断重申饮食的重要性。
再从病理角度入手,很多药物就是从食物中提取的,毕竟药食同源,坚持十几年吃的不均衡/不营养/不规律,身体总会出毛病。反之,坚持健康饮食多年就可以避免很多慢性病。
书中提到,疾病的本质就是细胞损伤的速度超过修复的速度,而只有饮食才能为身体提供原材料进行修复。
所以现在我每餐都尽量按照30%碳水主食+30%不同蔬菜+30%鱼肉蛋奶+10%坚果水果进行摄入,虽然麻烦点,但是却真切的感受到精神饱满。
而且未来还能在伴侣怀孕/老妈更年期/子女长身体时,帮助她们进行合理的营养摄入。
毕竟知识要落实在行为上,才能内化成能力;不落实在行为上,那只是多了一点吹牛逼的谈资,毫无卵用。
或许很多朋友苦恼于饮食控制的痛苦,其实是陷入了一种非此即彼的误区。
饮食控制并不是说让你直接从汉堡炸鸡变成健身餐,而是你在吃汉堡炸鸡时少点一份薯条,多点一份沙拉就算控制,再一点点的循序渐进。
想品味美食依然可以吃,快乐可以拥有,但是要适量,快乐从来都不是没有边界和底线的放纵,而是基于“我可以但是我选择不做”的控制。
我们的每一个选择决定了我们是什么人,而每一餐的摄入都是一个小的抉择,甚至比大的抉择更加磨砺人心。
这里我要引用曾国藩的一句话:“未有平日不早起,而临敌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习劳,而临敌忽能习劳者;未有平日不忍饥耐寒,而临敌忽能忍饥耐寒者。”
从来没有平时不早起,而打仗的时候忽然能早起的人;从来没有平时不吃苦耐劳,一旦要打仗的时候就能吃苦耐劳的人;从来没有平时不忍饥挨饿,一旦面临敌人忽然能够忍饥挨饿的人。
也从来没有平时不加自控,在关键时刻就能经得起诱惑的人。
克制美食是一个难度,在饥饿时克制美食的诱惑又是另外一个难度。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修炼,修炼得来的自控又何尝不能应用于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