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样的大环境里,依靠个人努力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是更加容易,还是痴人说梦,这个问题应该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觉得简单了,有人觉得现在是一个比过去更加看重门当户对的时代。一句话看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几个起点差不多的人从学校毕业后进入社会开始第一份工作,这中间有人慢慢和过去的同学和同事体现出了差异和变化 ,并最终成为两个阶层的人,改变他们的是什么 ,本文是我近期的一些思考。
关于普通人改变人生轨迹或者是命运,无非两种方法,要么依靠运气和人脉关系 ,要么在努力奋斗中积累实力,并把握住时代给予的趋势性红利,可前者往往是稀缺的不适用于大众,对多数人来说在平凡日子里发现趋势红利跟随并且抓住他,才是应该优先考虑的事。
那什么是趋势性红利呢,在我看来就是每隔五到十年整个社会发生的财富重新分配,推动它的力量是经济周期从低谷到景气的自身浪潮,这种周期性机会不是一天两天或是一两个月的昙花一现,而是以年度为级别的趋势运行,中产可以借助这样的机会实现移民梦,普通白领则可以借助它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实现创业或是买房安家的心愿,这种不完全依靠个人努力,而是依赖大势起伏改变命运的机会我姑且把它称之为趋势性红利。
2000-2018 这18年间中国都经历了几次大的财富转移浪潮。
先讲一个故事1999年浦东新区还在火热建设中,陆家嘴金融核心区远没有今天的中国金融中心这般辉煌耀眼,而在更早的90年代初期当时上海本地人中留传着这样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可想而知根深蒂固的观念偏见对人们正确认识新生事物有多大的负面效应。
1:2000年—2005年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了WTO贸易组织,整个中国经济都因为国家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繁忙和充满朝气,人们手上有钱了,刚好商品房也迎来了市场化发展阶段,买房逐渐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话题和选择,以万科和中海,保利为首的地产品牌逐渐家喻户晓,那时炒楼还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种可以实现财富自由的手段,很多购房者最关心的还是1万元出头的房价到底值不值,如果跌了怎么办。
而后面故事的主角中国股市在经历了连续五年的漫漫熊途后最终失守1000点,最低998点,市场如临大敌,没有多少人知道此时北京金融街中国证监会内部正在酝酿一次关于股市的重大改革。
2:2006年——2008年 05年底中国证监会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股权分置改 革说白了就是改变过去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变现流通的制度障碍,通过股权分置的手段实现上市公司大小股东同股同权的权利,实现股份全流通,虽然让出了一部分的利润给予中小投资者,但核心诉求还是便于国有资产通过证券市场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当大多数公司还在犹豫的时候,长沙的三一重工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股改完成当天公司股价表现不错,看到好处的上市公司纷纷效仿,股民们也在上市公司的股改对价方案中发现了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的套利机会,因为有了前面几家上市公司股改后股价上涨的示范效应,尝到甜头的股民们当然支持上市公司的方案,并由此形成利益共同体,于是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上证指数开启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大盘从2005年的998点上涨到了2008的6124点。
那时资讯远没有今天如此发达,但牛市后期整个社会上都充斥着谁又赚了多少钱,外卖小弟辞职,卖菜阿姨抓住涨停版的故事,公务员辞职在家专心炒股半年买房买车等各种刺激性消息,此时聪明人应该意识到,当所有人都不安于本职工作,而是像从股市赚钱,那谁来接牛市的最后一棒呢,这样分析一下就知道行情差不多走到了尾声。
那一轮牛市是我初次涉足资本市场 ,刚刚从学校毕业本身也没有多少钱,对市场本身的博弈机制和套利红利也不甚了解,更不懂得波段操作实现收益最大化,唯一的操作就是死拿着几个大蓝筹不放,看着自己投入的几万块钱每天都在涨内心也是非常愉悦的。
2008年 这一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金融市场哀鸿遍野,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在次级债和利率互换产品上损失惨重,股票市场恐慌气氛达到极点,标志性事件是百年老店雷曼兄弟破产和美国政府出手救助AIG保险集团,主流资金纷纷回流美金避险,已经在高位调整了一段时间的中国股市也难以幸免,从6000点一路狂泻到1600点左右,牛市后期很多在5000点高位入场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唯一万幸的是当时使用杠杆投资的人并不多,股吧中偶尔会爆出某个公务中因为抵押房产炒股血本无归,导致妻离子散。
3:2008年—2010年 那年中国南方地区遇到极寒天气,金融危机的恶果还在全球弥漫,美联储为了拯救经济,放出了终极大招——量化宽松政策,俗称QE。我们的政府也启动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国院务制定了十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大水漫灌下实体经济复苏的远没有政策制定者想像的一帆风顺,倒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泡沫破裂的楼市最先反弹,现在回头想想看那一波下跌也是最近十年中国房价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了,事实再次验证了那句谚语,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09年中的时候,那时我正好在工商银行驻点,银行每天最忙的就是办理房屋贷款的部门,记得每天中介都会带几拨客户过来工行签约,看着中介鱼贯而入,办完业务后又匆忙离开去接待其它的客户,我除了偶尔会想一想买房的人未来可是要还30年的房贷,生活压力肯定很大这种傻问题之外,就没有其它的想法了。
从没有想过人家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买房,那怕当时自己花一个小时的时间认真的琢磨下他们的动机,也许我的生活就会比现在更轻松,也没有想过如果人家买了两套房,等房价涨起来以后卖掉其中的一套,这中间的差价就足够偿还剩下一套的月供和贷款了。看,这就是懒得思考或者说对自己认知能力以外的事物漠不关心的苦果,也是那时的我真实状态的写照。虽然现在生活也还不错,但比起那些发现了机会,看清楚社会红利在那里的人们,我还是能感受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