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家长通过电话能丢半条命”,是我工作四个月来的真实写照。
从小到大,自己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尊重师长,自己尊敬老师,父母亦是如此,只可惜时至今日,感觉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于是当接到家长电话,或是给家长打电话,通话结束,总有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变化还逐渐转变成了生理变化——胸闷、气短、手发抖。我是有多生气呢,多紧张呢,多郁闷呢?生理变化也是心理问题的具象表现吧。
的确,每次通话结束,不好的心情会延续很久很久,无法释怀。
比如12月初家委会的一个负责人给我电话,说小朋友们升到三年级了,图书角的书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现在的读书要求了,希望我能列一张书单,他们家委会会着手去买。我想这是好事。但在挂了电话,我查看了学生们手里拿来的一些课外书,很多都是我想推荐的,据我调查,家长们买这些书都是成套成套地买回来给孩子,于是我想,家委会花的钱也是家长们掏的,而这些书,明明可以相互借来看,为什么要再浪费钱买呢?同时,在相互借书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可以学会分享。于是在今天下午,我打电话给了家委会的负责人。
之前和这个家长没有深入的接触,今天就算长见识了。当我阐述完我的主张和看法是,该家长立即以盛气凌人之势讲述了图书角的合理性,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认为自己的理由足够充分,可他说:“图书角是需要的,图书也要像物品一般,经过一番交易,中介,再流通。”好吧,当时我震惊了,震惊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并非和老师商量,而是告诉我图书角是需要的,震惊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后面的那个举例到底是什么意思?怪我当时大脑短路,没有问清楚其中的奥义。
紧接着,他继续:“家委会的钱这学期还没用过,何况现在图书这么便宜,买几套书就几千块钱,你不用给我们省着。”这是什么逻辑?
“再说很多孩子是不愿意把书借给所有人看的,他只会借给周围熟悉的,关系好的同学看,这样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了。”我解释说首先只有为数不多的孩子会这样,其次每个孩子能把周围朋友的书都看一遍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现在想来,我的解释是多么愚蠢。人家只抛来一句:“老师,快期末考试了,我们先不谈这些了,下学期再说吧。”
此时我已有些生气,“我下学期会组织个读书月活动,全班共看一本书,也用不着读书角,读书月结束再说吧。”
他应该感受到了我的一丝不悦,说:“这只是我的建议,你先仔细想想。”前半句还好吧,后半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类似于你要想清楚,最好照做。呵呵。
紧接着他开始说我疏于和家长联系,虽然嘴上说“我建议我建议”,但完全一副教导的口吻,像是在说“你应该……你应该……”
挂了电话,我有些喘不过气了,回家连饭也没心情做了。
于是我一边和自己说,以后要尽量少和家长联系啊!丢半条命啊!一边又在想如果下次再见到这个家长,我要如何“对付”他,越想越气,越想越不舒服。
这时,我问自己,我为什么会不舒服呢?他又没逼着我干嘛。想来想去,是因为他对我的态度。我想的是家长应该对老师很尊重,就算达不到尊重,按现在家校合作中的话,我们的关系也应该是平等,但事实却是家长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几乎不把我放在眼里,这让我愤怒不已。
一个朋友安慰我:“你记住,我的地盘我做主!”一开始我没有理解,琢磨半晌,我想是这样啊,你提什么建议就提吧,在学校里,还是我说了算的,你的建议和我的理念吻合,有建设性,我接受,倘若没有,我不接受也无可厚非不是吗。人家也说只是建议,建议又不一定要被采纳。
至于他对我什么态度,无法左右,这些自以为是的人,就让他随着通话结束变成浮云吧。
当然,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不能因为和家长交流后的不好情绪就拒绝再与家长交流,没有交流,怎么知道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