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松江

但凡久待松江的人,都似曾听过松江府,也常常会被当地人自豪的言语所服。苏州河之南,得一方宝地,居于浦江之首,人称上海之根。元明时,松江府,境东西均为一百六十里,南北最宽时一百七十三里,乃物阜民丰之地。
松江之潮,奔腾,流淌,涤荡了一方人的前世今生,迁延生息,以江水润泽大地、哺育人民,平野处,空旷百里,繁杂之地,楼宇渐起,如今已在时代的底色中翻新,虽处在上海边缘地带,也在急切地追赶繁茂之象。
如此境地,不免引人探寻其人文,酒店之旁,正好是“云间粮仓”,“云间”这一浪漫的名字古已称之,其来源颇有意趣,西晋文学家陆机胞弟叫陆云,曾与荀隐(字鸣鹤)拜会张华(西晋政治家、文学家)府上,张华命两人不得用常语作自我介绍,陆云:“云间陆士龙”,荀隐:“日下荀鸣鹤”。两句对仗工整、意蕴贴切,成了佳话,“云间”逐步成了松江的别称。“粮仓”,存粮之地也。这里原为上世纪陆续建造的粮食仓库及工厂,历经南门粮库、松江米厂、松江面粉厂等多个阶段,此方如今已成为景点,旧貌换颜,云间粮仓经改造和修缮,人文、历史和建筑价值重焕,云间艺术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散落其间,文化氛围浓厚。广场上陈列松江府历史名人,让人倾目,如雷贯耳的人名扑入眼帘,陆机、董其昌、戴望舒。
《平复帖》的作者陆机原来生于此地,曾多次拜阅此帖,结构上稍显随意,洒脱中见有凝重,运笔中见有古朴,气韵独有,含蓄节制,一度开创了草书范本。
广场上介绍着陆机生平:生卒:261年-303年,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又与顾荣、陆云并称“洛阳三俊”。曾书本中的人物走向了此方实地,渐显亲切厚重,陆机貌似天生与文结缘,祖辈虽为名将出身,但他未曾继承衣钵,战场战绩鲜有记叙,其文声显赫,也在居归故土期间,诸多佳作诞生于松江。《辩亡论》《文赋》等成为千古名篇。
本想一心读书的陆机,最终却没逃脱官场宿运,被卷入浪潮,西晋时期,王室内乱频繁,陆机兄弟投靠了占据邺城的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任用陆机为平原内史,陆云为其右司马。后因陆机名声,提拔他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二十余万为进攻洛阳的前锋,但在与长沙王司马乂的交战中遭遇大败。后得罪孟玖,宦官孟玖有宠于司马颖,他想让其父担任邯郸县令,但陆云坚决反对,因此孟玖对陆云心生怨恨。同时,孟玖的弟弟孟超随陆机出征,未战之前纵兵大掠,陆机派人收捕抢劫的主犯,孟超却率铁骑劫走主犯,并辱骂陆机。此后,孟超又诬陷陆机怀有二心,并写信给孟玖,进一步诬陷陆机。两军交战时,孟超不听陆机节度,轻兵独进,结果全军覆没。孟玖怀疑是陆机谋杀了孟超,便在司马颖面前谮毁陆机有异志。将军工阐、郝昌、公师藩等都是孟玖党羽,共同出面作证。司马颖信以为真,派部将牵秀收捕陆机。陆机脱下戎装,头戴白帽待罪,神色自若地手书信笺与司马颖告别,但最终还是被牵秀杀害,同时被杀的还有其二子陆蔚、陆夏。临终时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一代文豪就此落幕。
按正德《松江府志》载:“陆氏十三墓俱在松江府西北二十里左右。”据李白《题王处士水亭》云:齐朝南苑,是陆机宅。《太平寰宇记》:“二陆宅,在长谷,谷在吴县东北二百里,谷周廻百馀里,谷水下通松江,昔陆凯居此谷。”感叹于“华亭鹤唳”的事迹,千百年来,文墨之士多来此怀谒。
不远处,董其昌三字触于眼中,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康熙帝《跋董其昌墨迹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
据闻,一代名家早年曾因书法不佳,遂立志苦练,他在《画禅室随笔》道,“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巨人往往站于巨人肩上,博采上古众长,遂内化通汇,终成大器。《明史》载,“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和陆机不同的是,董其昌官场顺遂,未遭险恶之运,实属难得之善况。
令人欣喜的是,《雨巷》竟诞生于松江,后生诧异,这缠绵悱恻的江南之愁为何不是诞生于“人间天堂”的苏杭?1927年,戴望舒隐居松江,用短吟的笔调低声唱怀,读过之人,均被那彷徨无尽的雨巷染上难以释怀的轻愁,冷漠,凄清,又惆怅,这是一条怎么也走不出的朦胧雨巷。或许还有人,埋怨这雨巷,连绵不停,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岂奈,怎么也逢不了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走进这方雨巷,可能是只有经历当时时代语境之人,才更能体会了。
远处,松江之水依然流淌,深处,小鹤轻鸣、笔意纵横、雨意惆怅,我看到了一幕幕远去的背影,他们让松江丰润了起来,我也在久久回味中,走进了渐次清晰的松江。
(版权所有,尊重原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