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四·三九】
近人怀古诗,有绝佳者,不能全录。如:光禄沈子大《赤壁》云: “漫讶东风烧北岸,可知赤帝在南军?”太史杜紫纶《戏马台》云:“尽教宿土归刘氏,剩有斯台与项王。”王麟照侍郎《平原村》云:“八王兵甲无臣主,两晋文章有弟兄。晚节不堪思鹤唳,旧交闻已赋蒪羹。”姜西溟《乌江诗》云:“《虞歌》曲尽怨天亡,潮落沙平旧战场。千里江东羞不渡,六朝曾此作金汤。”
沈子大,即沈起元(1685—1763),字子大,号敬亭,小名传时,江南太仓人。诗人,清朝官吏。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擢员外郎,以知府发福建用。雍正间,历福州、兴化、台湾知府,均有建树。高宗即位,起江西驿盐道副使。乾隆二年(1737)擢河南按察使。七年(1742)迁直隶布政使。九年(1744)内转光禄寺卿。十三年(1748),移疾归。为政清明干练,心系百性,敢担责任。著有《敬亭文稿》、《诗草》、《桂轩诗草》,另有《周易礼义集说》、《周易洗心》,《四库全书》著录。
赤帝,1、南方之神,为五天常之一。因五行中以南方为赤色,故称南方的天帝为“赤帝”。见《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2、炎帝。因以火德王,故称为“赤帝”。《淮南子·时则》汉·高诱注:“赤帝,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
杜诏,(1666年—1736年),字紫纶,江苏无锡人。诸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南巡,献迎銮词十二章,召试称旨,特命供职内廷。五十年(1711年)举人。明年,钦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以终养告归,卜居南垞。雍正十三年,荐举“博学鸿儒”科,辞不获,会病卒。工于诗,尤善填词。尝选唐诗叩弹集十二卷,续集三卷,皆中晚之作。自著有《云川阁集》九卷,与《浣花词》、《凤髓词》、《蓉湖渔笛谱》、《词稿及论史谕略》,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戏马台,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户部山最高处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
王图炳,(1668年—1743年),字澄川,号麟照、慎悔道人,江南华亭县张堰镇(今上海市金山区)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礼部侍郎,降官侍读,加詹事衔。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
平原村,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境内机山脚下。机山,海拔40.3米,山地面积约74.25亩。因晋代文学家陆机而得名。山间有一泉,名曰“坎离泉”,属间歇性涌泉,从不干涸。山下有平原村,因陆机曾任“平原内史”而得名。
姜宸英,(1628年-1699年),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明末诸生,康熙十九年以布衣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康熙三十六年70岁始成进士,以殿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越两年为顺天乡试副考官,因主考官舞弊,被连累下狱死。著有《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
乌江,指安徽和县东部乌江镇长江边上一条支流。由于那个地方的长江基本呈南北走向,所以才说项羽“不肯过江东”。西晋置乌江县。明初,乌江废县为镇。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
虞歌,亦作“ 虞哥 ”。释义:1、虞舜时代的歌曲。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虞歌《卿云》,则文于唐时;”2、即虞殡,送葬歌曲。《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夏曰:‘二子必死。’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晋·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示必死。”此处双关虞姬,巧妙。
【闲言碎语】
咏古诗,能够发人深省最好。述史实,引感叹,也不错。我觉得,咏古诗的选题,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太熟悉的,前人已经咏诵许多,不易出新意;太生僻的,则多数读者不了解史实,阅读都困难,更难体会作者的立意。本条诗话选取的四个题目,火烧赤壁、乌江自刎,人们耳熟能详。而项羽戏马台,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至于王图炳所作《平原村》,如果不是仔细搜寻,真不知道村在何处?为何而咏?
王图炳,清代康熙年间江南省华亭县张堰镇人。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州、松江府大县难治,奏请分县,分华亭县东南境白沙乡和云间乡建奉贤县;分娄县的胥浦乡及华亭县西南一部分建金山县。次年核准,雍正四年正式分治。而王图炳的家乡张堰镇划给了金山县。民国三年,华亭县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于是,在介绍王图炳的籍贯时,有说是松江区的,有说是金山区的。弄清了其家乡的行政区划变化,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介绍都不算错误。
说来可能许多人不信,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在其松江区境内有十二座山,古时还有“九峰竞秀,风光旖旎”的说法。十二座小山在松江区西北侧境内,由西南向东北呈S形隆起。虽断断续续,但却一脉相承,“分秀于天目得其骨”。比起天下众多的名山,松江的九峰十二山或许有些相形见绌。这些小山高不过百米,既没有陡峭多姿的悬崖峭壁,也没有名扬四海的洞瀑流泉,或许在有些人的眼中,它们简直就不能与山画上等号,“分明是土丘而已”,但世上事不可一概而论,这些山在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上,毕竟能够填补上海的山林景观,而且这些山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脉可供后人触摸探寻。王图炳家在华亭,自然对家乡的名胜史迹十分熟悉。咏诵的《平原村》就是十二山之一的机山脚下的一处村落。机山,山名因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而起,山下的“平原村”则是以陆机担任过的“平原内史”而名之。
既然说了平原村与陆机有关,那么,《平原村》诗的内容就比较容易解读了。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生于吴郡横山(今江苏昆山),籍贯为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也有说其是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平原村)人。出身名门士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其父陆抗亦为孙吴后期名将,官拜大司马。陆机为陆抗第四子,身长七尺,声如洪钟。年少时有奇才,文章盖世,倾心儒家学术,非礼不动。太康十年(289年),陆机与弟弟陆云一同来到京师洛阳,拜访当时的名士、太常张华。张华一向重视陆机的名声,陆机与张华相见便感到一面如故,他钦佩张华的德望风范,以师长的礼仪对待他。张华说:“伐吴之战,获得了两个俊士。”并把他们推荐给诸公,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所谓“两晋文章有弟兄”便是指陆家弟兄。
太熙元年(290年),太傅杨骏征召陆机任祭酒。元康元年(291年),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诛杀杨骏。自贾南风弄权干政开始,西晋王朝进入了历时十六年的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在第一、二阶段中的八年时间相对稳定。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八王兵甲无臣主”指的就是这段历史。
陆机的仕途恰是从290年开始,次年即陷入并死于“八王之乱”中。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贾后并辅政后,陆机被请为相国(司马伦)参军。因参与诛讨贾谧有功,赐爵关中侯。不久,司马伦将要篡位,任命他为中书郎。永宁元年(301年),三王(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举义,诛杀篡位的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认为陆机任中书之职,怀疑加司马伦九锡以及惠帝禅诏之文陆机有参与,于是收捕陆机等九人交付廷尉治罪。仰赖成都王司马颖、吴王司马晏一齐救援疏理,陆机才得以减免死刑,被流放边地,遇到大赦才没去。当时中原多难,与陆机交好的江南名士顾荣、戴渊等都劝陆机回到江南,陆机仗着才能声望,志在匡正世难,所以不从。司马冏主政后,恃功自夸,最终被杀。当时,成都王司马颖推让功劳而不自居,慰劳下士。陆机既感谢他救过自己的恩德,并认为司马颖必定能使晋室兴隆,于是委身于他。司马颖让陆机参大将军军事,任平原内史,后世遂称其为“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颖与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长沙王司马乂,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各军共二十多万人。陆机因家中三代为将,是道家所忌讳的,外加客居他乡做官,位居群士之上,王粹、牵秀等都有怨恨之心,所以陆机坚决请求辞去都督之职。司马颖不同意。陆机接掌军权时,军旗折断,他预感不祥。长沙王司马乂挟持惠帝与陆机在鹿苑交战,陆机军大败。宦官孟玖及其弟孟超一并被司马颖宠幸。孟超亦在军中,因不服管辖轻易率兵独自进军而覆没。孟玖却怀疑是陆机杀了他,便向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有异志。将军王阐、郝昌、公师藩等都被孟玖利用,与牵秀等共同证明。司马颖大怒,让牵秀秘密逮捕陆机。当晚,陆机梦见黑车帷缠住车子,手撕扯不开,天亮后牵秀的部队就到了。陆机脱下戎装,穿上白帢,与牵秀相见,神态自若,对牵秀说:“自从吴国覆灭,我兄弟宗族蒙受大晋重恩,入朝陪侍帷幄,剖符带兵。成都王把重任交给我,我推辞却没有获准。今日被杀,难道不是命吗!”便给司马颖写了一封信,言辞非常凄恻。临刑时,陆机感叹道:“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于是在军中遇害,时年四十三岁。一代文章巨擘、书法圣手,就此陨落。他的两个儿子陆蔚、陆夏也一同被害,其弟陆云、陆耽随后也遇害。 “晚节不堪思鹤唳,旧交闻已赋蒪羹。”读来令人唏嘘。
这里多说一句,“蒪羹”二字,有些版本印成“莼羹”,这是错误的。蒪,读作pò,本义指苴蒪,亦称蘘荷,是一种草本植物,叶如初生的甘蔗,根如姜芽,花穗和嫩芽可食,根状茎入药。《楚辞·大招》:“脍苴蒪只。”王逸注:“苴蒪,蘘荷也……切蘘荷以为香,备众味也。”上个图,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