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远逝的岁月(之一)
话要从58年前我家被拆迁安置说起。
1960年夏天,我家在城里住的草房被拆,政府安置到新建于城北中轴线两公里处东侧的龙首塬上的新居民区——龙首村。估计我家可能是西安市第一批大规模的拆迁安置户之一,也是龙首村的第一批新住民吧。
龙首村按当时的情况当说建的相当豪华上档次,周边一圈儿有些二三层的楼房,里边好大一片是排排平房,犹如幼儿彩色画上景物一般优美。房子呈两户一排、四户一排等,几排一个样,造型格外新颖洋气,布局错落有致,颇带些洋味儿,宛若西方建筑中连体别墅VILLA一般,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显然有别,据说是模仿苏联的建筑风格。一排排房子是青砖红瓦天蓝色屋檐板,屋顶两侧水泥砂灰砌成的灰白色垂脊在红瓦的衬托下格外靓丽醒目,草绿色玻璃门窗,青砖铺地还有单独厨房,室内顶棚四壁一片雪白,装有电灯,住户屋门口还有一条连接门前小路的小便道,有的门前还筑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一排房前还有一个自来水龙头呢。连公共厕所都设计的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没有重样的。蓝天白云之下如若在高空鸟瞰,用今天眼光和语言可谓必定是一个大型豪华旅游度假村。在当时,龙首村无疑是西安城北最靓丽的一道吸睛夺目风景线!
放眼望去一派崭新,真漂亮!底层小百姓能住上这样的新房子真是不敢想。邻居大娘说,过去村里的大财东家的房也没有这么高级……这在当时是何等的气派、豪华和高档!
长大后一次我问母亲,当时咱家那么多人为啥只给分了一间房一个小厨房?母亲说,那会儿分房可没有现在这样麻烦费事儿,说给你的新房肯定比你现在房子大,咱就同意搬来了。至于分到哪个区、几间房,房子多大一概不知。咱搬来的那天,房管员领着我看了几套,咱后边一套三间房带厨房的房子确实大适合咱家,一问房钱7块多钱,你爸一月工资才46块零几毛,咱哪能住的起?我说房钱太贵住不起,人家给换了一套两间房带厨房的,房钱差一点6块,还是贵。再后来才领到咱现在住的一间房带个厨房,每月4块多,咱把厨房住了人,把锅头垒在外边,一个月能省1块多钱。我问母亲,那时候可以多要房吗?母亲说,好像可以。人家(房管员)还巴不得你要大房呢。为什么这样?母亲说还不是出不起房钱的人家多呗,再说当时房子多搬来的人还不多。母亲说那时很少有人争着要大房子的,穷人家都是要小房子。前不久我和几个发小聊天时说到这个话题,年逾花甲的老伙伴说他家当年也有过与我家类似的不要大房要小房的经历。要知道那时的钱很顶用,1块钱能买10斤酱油,能买一堆萝卜白菜,一分钱能买一块水果糖呢。
1975年我待业期间房管员让我和其他两个待业生帮她做龙首村东区东南区南区这3个区的房屋普查建档工作,包含每一户每一排(幢)的数据和平面图,为此我们做了几个月。通过这次逐户逐排的测量,我才有了上述的认识和概念,并且知晓了当初房管所可能出于多安置搬迁户的目的,把一些大套如3室1厨(当时似乎没有客厅)一分为二,原本安置一家的房子,经过这样的分割就可以安排两家,以至于有的一排安排了8户。按设计,原本宽松疏落的住宅经过分割就变成了稠密拥挤的居民院,两家共用一个厨房的状况不乏一二。
记着20多年前一次和母亲聊天时又说到了当年的搬家。我问母亲,当年办事处让搬迁有没有不愿意的,有钉子户没有?母亲说她没听说过,上边让搬呼呼啦啦都搬来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可见当时的拆迁安置是多么简单和容易。
搬家那年我4岁,还是个不更人事颟顸懵懂的小屁孩。搬家时我坐在装满东西的架子车顶上一路高兴地眼睛不够用,东瞅瞅西望望,兴奋地像过年似的。到了龙首村,看见眼前的新世界不禁愉悦地手舞足蹈,趴到那散发着浓郁油漆味的门窗上深深地吸着闻着,觉得那味道好极了,感觉新的生活开始了。当时根本不知道啥叫环保概念和意识,压根不晓得那油漆味儿是有毒的,反而觉着好闻,而且在以后时间经常鼻子贴到上边闻,纯粹的傻帽一个。至于都是什么新我不知道更说不清,反正从此我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就是开始用电灯了,再不用那玻璃罩的煤油灯了。
说点题外的话,龙首村究竟缘何而建,始建何时,为何建的那么漂亮,档次那么高,于我而言一直是个谜。长大后听人说龙首村原来是给市上盖的家属区,人家嫌荒凉不来就让给了居民拆迁户云云(当时龙首村以北还是庄稼地)。这话真伪无从考证,不过按逻辑分析,当时的民居房普遍水平低下,能建设这么好的房子安置拆迁户当属鹤立鸡群,实属不易,应该是有点儿特殊原因吧。那漂亮的排排别墅式造型平房就是放在今天也是惹人眼热令人艳羡的。今天那漂亮的一排排平房远逝了,可能永远再不会重现,只能镌刻在脑海的深处。
那时龙首村的规模算是全市为数不多的大居民区之一,全村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区,大约千把户数千人之众。这个大居民区基本配套设施还算比较齐全,有商店,煤店,菜场,粮店,学校,还有个面积不小的苗圃,每到开春时节便免费发给居民各种树苗,没多少年远远望去,龙首村也是片片绿荫郁郁葱葱,煞是可人。这些,在当时已经相当不错了。
至于我们算不算西安市第一批拆迁户,愚以为可能不算。因为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尤其是当时的西北局所在地,不可能从1949年到1960年的11年间没有过拆迁建设,零星或小规模拆迁安置理论上应当有过,但像龙首村这样的大规模建设和成批安置拆迁户我想可能是首次第一批吧?
在我们搬来的以后年间,龙首村人越来越多,房地局把原有一些空闲地方都建起了房子,打破了原有格局,是这个已经稠密的居民区更加拥挤不堪。新插建房子的模样和档次与老房子相比已是云泥之别了。就这样仍然不能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对房子的需求,几年间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在房前屋后盖起了高低不等大小不一形形色色的“房子”(实际有的就是棚子),龙首村彻底变了模样,原先的美貌容颜随风而去,映入眼帘的是破破烂烂的棚户区一般。上世纪80年代起又开了拆迁,把平房拆掉建起了6层的楼房,近年新一轮的拆迁即将开始,听说已经逐户摸底登记了,说是这个区域划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范围,将建成与之配套的住宅风景区。
龙首村,在这个装满了我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地方,我在这里住了整整32年,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单位分了房才离开。在龙首村度过了我的小学中学全部生涯,留下的往事和回忆就是写几本书也说不完。
今天龙首村有了翻天地覆的巨变,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叫我有些不认识了,成片成片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商家店铺鳞次栉比争奇斗艳,面貌焕然一新,俨然似一座新城一般,令我这个龙首村老村民再次走进去时竟然一时找不着北了。
儿时的记忆,远逝的岁月,它们是那么令人缅怀和难以忘怀。很久以来我就有说道一下龙首村的欲望和冲动,无奈繁冗杂事甚多,也因无法搜寻原始资料之困未敢下笔。此文内容乃我个人和几个一起在龙首村长大的发小数次共同回忆的集合,其中难免失准和舛误,还请知情者予以斧正为盼。
2018.01.08.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