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番茄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因为长得和岳云鹏有些许相似,大家都喜欢叫他小岳岳。这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有时却不怎么招班里老师喜欢。
老师带小朋友学习自己叠外套,为了方便孩子掌握要领,还把方法技巧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边说儿歌边学习,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大部分孩子很自豪,认为自己学会了一项新本领,为自己骄傲。有的孩子没做好,但是知道向老师求助,很快也能叠的有点模样。
小番茄则不然,每次户外回来脱掉外套的时候,他总是说:老师,我不会。老师单独一对一教给他,他都懒得动手,就赖赖地杵在那儿可怜巴巴地念叨:我还小,我还没学会呢。没关系,老师帮助你,你可以学会的。我说。可是,他仍然没有想动的意思,还是说:我太小了,我学不会,等我长大了才会呢。
跟配班老师刘老师聊到这件事情,一说这个她就带着愠气:他怎么不会呢?上个星期我教给小朋友的时候他就学会了。可是,自从叠了一次以后就再也不自己叠了。不信你仔细观察,只要是需要动手去做的时候他一般都不动弹,就等着别人来给他帮忙。
果然,玩完玩具要收拾整理的时候,小番茄早就溜到其他地方去了,下午起床的时候,从头到脚,没有一件衣服是自己穿的,都是等着老师来给他穿,尤其是鞋子,给他放好了摆在脚跟前,他都不自己往里面伸脚,就等着老师拿着鞋子套在他脚丫子上。吃点心时,牛奶瓶子倒了,牛奶咕噜咕噜地往外流,他就眼睁睁地看着,也不去伸手把瓶子扶起来。……甚至是下午,妈妈来接的时候,他不想走,想再玩一会儿,都要推搡着妈妈过来跟老师说。
跟家长交流这些情况,爸爸妈妈也显示出一副无奈的样子。妈妈说:他在家里也这样,就属于那种酱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孩子。看着人家的孩子一副小大人似得,啥也爱干,我也没辙。不过,我们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事,现在还小,等大了就好了。他奶奶说他爸爸小时候就这样,可懒了。
妈妈的这番言论,让我见识了他父母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怪不得小番茄会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总是说:我太小了,等我长大才学会呢。原来背后是家长无底线的支撑。家长都认为孩子现在年龄小,不爱做事可以谅解,孩子岂不是顺着台阶往上爬!和妈妈的交流总是无果,家长总是无可奈何的心理,我也真是不想再苦口婆心地感化他们了。
话说一年之后,也就是现在的九月份,小番茄上中班了。或许在小班,因为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孩子们之间也没有显示出有多大的差距。上了中班之后,就开始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了。说实话,小番茄是个智商挺高的孩子,课堂上思维极其活跃,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总是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但是,动手能力却不见有多少长进。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之道,让小番茄妈妈最近陷入了歇斯底里的境地。起因在于剥虾。幼儿园经常给孩子们吃基围虾,随着他们年龄长大,我们也开始尝试让孩子自己剥虾。大部分孩子都不会剥虾,可是,教了两三次之后,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都会了,还剩下几个孩子需要老师辅助帮忙,唯独一个小番茄,被剥虾这件事情彻底吓到了。
周一中午吃虾,是他自己剥的,三只,全部能完整的剥好。吃得也很愉快。可是,周二早上来园的时候,小番茄赖在妈妈身上不下来,嘴里嘟囔着:我不爱吃虾。你问问老师今天中午还吃虾吗?妈妈使劲朝我眨巴眼睛,我领会了她的意思,告诉他今天不吃。确实也是,海鲜都划开吃的,一天虾,一天鱼。小番茄还不相信,死活不进教室。妈妈被他磨叽烦了,吼了他一句:不是说了不吃吗?怎么还问呢?周三,又是这样的情景,迫不得已,妈妈说:老师,他不吃就别让他吃了吧。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早上都在“我不吃虾”的情绪中纠结痛苦。到最后,彻底地连早饭也不吃了。
这次,不是我找妈妈谈话,是妈妈主动找我沟通。老师,你看怎么办?他竟然因为不愿意剥虾而不吃虾了。我真是痛苦死了!这个孩子怎么这样?我苦笑了一下:番茄妈妈,你来找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吧。他妈妈挺不好意思的笑了。妈妈说,我们只是觉得他还小,所以很多事情也不勉强他做。没想到,现在他自己不愿意做事的时候,自己都给自己找理由说自己还小,长大了就会了之类的话。
剥虾事件,让小番茄妈妈幡然醒悟。家长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咨询师,你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他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孩子有想做事的愿望和动机时,你就对他说:
你还小,等长大了再做吧。
小孩子懂什么呀,一边儿玩去。
看你笨手笨脚的,净给我帮倒忙,还是我来吧。
不会做就算了,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
凡此种种,都是家长对孩子的否定和打击,让孩子心中想做事的火苗瞬间扑灭了。戈培尔说:谎言说过一千遍就成为真理。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孩子就会在内心认定自己还小,什么事情也不用做。
你还小,是父母喂给孩子的一剂慢性毒药。
小时候,父母教会了孩子“我还小,等我长大就会了”。长大后,孩子告诉父母“我不会,你们没有教给过我”。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不会做”,被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多有没有听到过初中生大言不惭地说:我不会啊!当我在一所中学门口听到一个1米8的男孩子字正腔圆地说出这几个字的时候,我真替这个孩子悲哀!不会,还很有底气吗?做题不会,那就努力去学习啊!做饭不会,那就跟着父母学啊!洗衣服不会,多洗几次就会了啊!可是,当你跟这些孩子这样说的时候,他们肯定都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因为成长环境中缺少的历练,缺少的引领,让他们感受到从不会到会很难,要付出的太多。所以,他们宁可不会,也不去改变。
还好,小番茄的妈妈在孩子没有长大的时候就被活生生的现实当头一棒给打醒了,孩子现在开始改变还为时不晚。可是,那些已经成年的孩子,要改变固有的观念就要经受一番磨难了。
上了大学还需要陪读的孩子以及女孩子们最痛恨的妈宝男,大部分就是因为从小到大,被父母在“你还小”的心理暗示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当他们三十该立的时候也立不起来,还想要躺在爸爸妈妈的怀抱里享受着婴儿般的温存。
然而,最为可悲的是,多少父母宁愿相信是“孩子不是那块料”,也不愿承认是自己的养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美国商业内幕》杂志上有个关于“天才孩子”的研究报道。美国有个教育部扶持的研究小组,从1971年开始,跟踪了5000名天才孩子,跟踪研究他们的成长轨迹,已经积累了四十五年。
这是史上最长的一次关于天才孩子的调查。他们发现:一个孩子是否聪明,和先天遗传关系很大,但他将来能否有所成就,很大程度上得靠后天培养。即使是拥有最高IQ的天才孩子,也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帮助,才能发掘出最大潜能。让人惋惜的是,这5000位年幼时就智力超群的孩子,并没有都取得大成就,其中很多孩子到了青年、中年就渐渐泯然众人。其最大的原因就是 —— 这些孩子并没有得到家长、老师们的关注和帮助。
还有另外一组这样的实验:
科学家前往一所小学,声称要对孩子们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之后,科学实验工作人员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孩子们相信了这份名单,老师和家长也相信了。其实,这是个“权威性谎言”—— 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的。然而,一年后对这些学生复试,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这个著名实验所验证的,即“人际期望效应”。
现在已经进入了家庭教育时代,很多文章、书籍都在强调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据了49%,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他所有的因素合在一起占据了51%。的确如此,家长对孩子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将会深深地影响孩子一生。
所以,千万别让“你还小”成为喂给孩子的慢性毒药!